编辑导语:产品经理在日常工作中会用到KANO模型分析,KANO模型主要是对用户需求分类和排序,通过分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的满意程度,来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升级,从而确定产品实现过程中的优先级;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如何从0到1进行KANO模型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KANO模型是一种常用的产品需求分类及需求满意度调查的分析模型,但产品经理如何使用该模型?具体实操时又有哪些注意事项?
遍历百度和谷歌,目前这些问题都只有一般性的答复和解读,深入的细节往往不得而知;本文通过分享本人多次从0到1的KANO模型分析经验,希望能为产品同行及有学习需要的朋友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关于KNAO模型
KANO模型的诞生背景及详细介绍本文将不再赘述,需要的朋友请自行百度。这里仅简单介绍KANO模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
1.需求属性分类
通过对需求的满意度、具备度二维分析,KANO将需求划分为必备型、期望型、魅力型、无差异型、反向型五类,分别以英文字母M、O、A、I、R表示。
必备型需求(M):需求满足时,用户不会感到满意。需求不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期望型需求(O):需求满足时,用户会感到很满意。需求不满足时,用户会很不满意。魅力型需求(A):该需求超过用户对产品本来的期望,使得用户的满意度急剧上升。即使表现的不完善,用户的满意度也不受影响。无差异型需求(I):需求被满足或未被满足,都不会对用户的满意度造成影响。反向型需求(R):该需求与用户的满意度呈反向相关,满足该要求,反而会使用户的满意度下降。
2.better-worse系数
Better系数=(期望数+魅力数)/(期望数+魅力数+必备数+无差异数)
Worse系数=-1*(期望数+必备数)/(期望数+魅力数+必备数+无差异数)
Better系数越接近1,表示该具备度越高该需求对用户满意度提升的影响效果越大。Worse系数越接近-1,表示具备度越低该需求对用户满意度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
二、KANO模型分析的全流程
介绍完上述两个核心概念后,接下来讲述KANO分析的全流程。KANO模型分析始于问卷设计,终于分析报告,从始至终经历问卷设计——问卷评审——问卷发放——问卷回收——数据分析——产出报告共6个环节。
1.问卷设计
KNAO问卷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问卷说明
一般通过问卷背景、花费时长、信息保密三方面来展开。
2)题目介绍(产品功能点介绍)
主要对每个问题题干中的功能点及使用场景进行补充说明。例如我们想了解医生对“电话随访”功能的看法;但医生根本不了解“电话随访”什么意思,那么使用场景和功能说明就是很必要的。
示例:
Q1:“电话随访”功能:
“帮助您对于离院一周或15天的患者,通过语音电话的形式,自动对患者进行随访,并提供随访结果给您,帮助您来掌控患者的康复情况”
3)题目选项
通常采用矩阵量表的形式让用户对功能进行正面和负面评价,评价分为五个程度“我很喜欢”、“它理应如此”、“无所谓”、“勉强接受”、“我很不喜欢”。
示例:
问卷的设计可采用excel、word等办公软件设计,也可以直接使用问卷星等在线问卷工具进行设计。
问卷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答卷人的角色、身份,需要覆盖目标用户画像中的所有人群。
2.问卷评审
问卷设计完成后可以组织内部评审,对文案、界面、题目排列逻辑、答卷人角色等进行讨论。
3.问卷发放
KANO问卷发放至少遵循三个原则:
1)线上线下相结合
线下发放的优势在于样本质量可控,可结合面谈的形式来完成问卷的填写,且获取的信息充足。缺点在于大规模样本的获取挑战较高,需要考虑时间、空间问题(如预约时间、跨地域访谈等等)。
线上发放的优势在于速度快、流量准、回收效率高、成本低。缺点在于问卷结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2)样本角色周全
问卷发放之前需要对样本人群根据关系链、决策链等角色关系进行切割、划分。特别是针对B端产品时,往往不同环节的决策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尽相同。如一款B医院对某项功能的满意度时,就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