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yunweituan.com/m/全文一共字0图,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这段时间年关将近,国内舆论场上确实各种乱象频出。
一方面是国外相关部门到了年底出业绩的时候,需要将手上的钱赶紧用出去,好继续申请明年的经费;
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自己最近确实有些事情没做好,给了别人落下口实的机会,你有缝了,自然苍蝇就飞过来了。
往前推一点时间,比较大一点的谣言就是关于“中国要退回计划经济”、“中国要走回头路”,这些。
当时各种现象都用来往这边扯,什么“腾讯被收归国有”、“供销社”、“某某大导演润到美国”,等等。
当时本来也想聊聊,但没找到什么独特的方向。
正好最近看了一些书,知识体系又有了一定的更新,觉得可以再来聊一下计划经济这个问题。
一说到经济政策,很多人脑海中总是把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绑定,把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进行绑定。
但其实这样简单的绑定关系是有问题的。
美国罗斯福新政解决美国大萧条的时候,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运动。
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
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你说这算不算计划经济?
我们伟大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爷爷,在南方谈话中也专门说道:
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那为什么到现在为止人们还普遍将两者分开来看呢?我觉得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的影响:
一方面是对曾经社会主义的先驱、老大哥“苏联”的固有印象,这是一个开创计划经济的国家,受到了计划经济带来的好处,最终也被计划经济影响到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计划经济本身是想要为了解决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所做出的的尝试。
什么是资本主义内生性矛盾,可能有的理解就止步于“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劳动剥削和商品过剩”等等。
但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就一个道理——资本必然的扩张欲望。
其实这个道理很好理解,在完全自由的市场环境下,就是弱肉强食,就是赢者通吃。资本如果不寻求扩张,等待它的就只有灭亡。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只有A、B两家服装厂,在完全计划经济的情况下,他们每个厂每年生产5万件衣裳,然后一共10万件刚好可以满足全国的需求。
但在自由市场环境下,如果B厂开始扩大规模,又或者是提升技术,最终它一年就生产了10万件衣裳,在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的条件下,必然每件衣裳的成本就会下降。
这样的话,由于全国对衣裳的需求还是只有10万件,最终B厂就会以价格优势,将这10万件的需求全部吃进。
对于A厂来说,他一件衣服都卖不出去,除非降低利润。但极端情况下有可能成本价都比不上对方的卖价。
此消彼长下,最终A厂就被挤出了市场,最终就只剩下了B厂。
所以如果是在自由市场下,对于自身最好的决策,就是要努力想方设法去扩大再生产,去提升技术能力,最终仅仅只是为了自己不掉队,避免自身消亡。
而你想要扩大再生产又或者继续技术进步,就需要额外的资本积累,于是乎,尽可能地将劳动者剩余给积累起来,对劳动者想方设法地进行剥削,就一定会发生。
资本竞争下,就会出现商品过剩;而对劳动者剥削下,又会出现消费能力下降。直到某一刻这种供需平衡完全支撑不住,于是经济危机就这么来了。
了解了这个,那我们不禁要思考一个问题,那我们建国初期实行计划经济就仅仅是因为上述两个因素吗?
其实不然,更重要的还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一个国家成为现代化国家的标准,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指标:工业化和城市化。
后者如果你老天爷赏饭吃,地上有矿,达到目标可能还比较容易。比如中东的各种大户。
难点就在于前者。一个国家要怎么样才能真正实现工业化?
在西方的宣传中,甚至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老是告诉我们一个线性逻辑:
你需要先发展轻工业,然后在发展的过程中尽量积累劳动者剩余,有了工业发展的原始积累,然后就能发展重工业,最终重工业再反哺。
就比如我们中学的历史课本中,一聊到英国工业革命的时候,主要就是在讲“羊吃人”的故事。说英国当年如何发展纺织业,然后逐渐成为世界工厂。
别人英国人也有话说啊,你看我们现在过得这么舒服,那是因为几百年前我们祖先在工厂受苦受难换回来的。
你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现在苦点累点没关系,只要你们好好干,你们的子孙后代也可以过上我们一样的生活。
听上去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但实际上你要是真按照现在发达国家给你制定的产业分工,你一辈子也不可能真的实现工业化、现代化。
最主要的问题就在于当今是一个全球化格局下的世界,不仅是商品自由流通,资本也能自由流通(这也是为什么某国有限制)。
一方面是产业转移后的轻工业本身利润就薄,再加上品牌和渠道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他们又拿掉了利润的大头,那你想要通过这个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本身就非常慢。
另一方面,当你真正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时候,结果你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劳资矛盾也慢慢凸显出来了,然后产业自然就继续流向了劳动力要素更廉价的国家。
所以为什么会有中等收入陷阱?你刚开始发展的时候是很不错,但当你要摸着继续工业化的门槛的时候,这时所有的问题就会出来,直接把你打回原形。
所以你看二战后,走上面说的这一条路子的就没有一个能真正实现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在经历短暂的经济繁荣后立马颓废了下去。亚洲如此、南美洲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难道西方发达国家曾“验证”过的道路是假的吗?
其实是因为他们从来都不会告诉你,他们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还同时伴随着殖民扩张、奴隶贸易和全球掠夺。
全球掠夺获取资本积累,奴隶贸易获取廉价劳动力,殖民扩张获取原材料和对应殖民地的广阔市场。
是由这些组合起来,才能支撑起他们持续发展工业的源动力。
而这一套,在经历过为了抢夺市场、消耗产能过剩的两次世界大战后,在人类发明了原子弹这种大杀器之后,在所谓联合国框架下的世界中,基本上是不可能复制了。
于是,后发国家要想工业化,要想成为发达国家,只有一条路:掠夺不了别人,就只能压榨自己人。
于是计划经济的作用就出来了,你只有尽可能地从自己国民身上积累劳动者剩余,你才能拥有进行工业化发展的原始积累。
我们所了解的“工农业剪刀差”就是如此,而其他的比如统购统销等等也都是服务于这一套。
甚至到今天的世界,你会发现印度这个国家非常奇特,一边他们是全世界最饥饿的国家,另一边他们又是全世界粮食出口的大国。
其本质同样也是在进行工业化原始积累,毕竟印度没什么好拿得出手的商品,农业出口换汇后,才能购买生产设备、购买研发技术、继续发展工业等等。
大家不要嘲笑这一套,其实苏联建国的时候本身也就是个农业国,能在短时间内跻身工业化大国,走得是同一条路子。
甚至我们了解的日本、韩国,这两个代表性的在二战后成为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在上个世纪的发展中,也各自经历了一段压榨自己人并发展工业的“黑暗时期”。
好,那现在又出现一个新的问题——那我们为什么后来又要“抛弃”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呢?
很多人可能会说,因为我们走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由于有苏联最开始的扶持,我们是先进行的重工业发展,而重工业没办法商品化,你的投入基本都算作负债,是收不回来的。
只有进行轻工业,去制造商品,你才能将投资转化为利润,最终形成继续工业化的良性循环。
这些说法其实都对,但很少有人站在另一个角度来看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
我们以上个世纪90年代的数据来看。
年,中国人口为11.35亿人,其中农业人口为8.4亿多人。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可耕地面积为公顷,不算城市人口,平摊到农业人口上,平均也就每人0.公顷。
我就问,这点人均土地面积,你能养活自己吗?
所以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最重要的还不是考虑工业化怎么样,最重要的是如此严峻的人地矛盾,如何能提供就业,如何能养活这么多人。
于是,能真正需求大量劳动力人口的轻工业,就成了唯一的选项。
而这个时候,你的产业技术是别人的,你吸引的投资是别人的,就连你生产出的产品自己消化不了也必须寻找更为广阔的市场。
所以中国只能被动地寻求纳入以美国为首的世界产业格局中去。那你想要进去就只能守别人的规矩,再加上我们自己的产业也需要在这个环境中厮杀竞争。
那你还守着原来计划经济那一套,别人就不可能陪你玩,你也竞争不过能自由扩张的产业资本。
因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必然得走到历史的舞台。
直到今天,我们每年看GDP的构成中,还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