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孩子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父母能起什么样的 [复制链接]

1#

绘本《我先!我先!》

只有符合人类进化规律的学习方式,才真正有效。

闲聊中,我们多多少少都向别人求助过一些育儿困惑。比如为什么我家孩子会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怎么总爱发脾气?等等。来回答这些问题的家长,有的会表现出强烈的共情,觉得孩子确实难教,好像怎么做都不对。有的则会淡然地提供一些自己教子的成功经验。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倍感焦虑的父母们容易走向两种误区:一种是希望通过贯彻几个具体方法,孩子就能获得立竿见影的改进或提升;另一种则是因为没能按照某个标准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而感到十分内疚。

今天书评君带你看的这篇文章摘编自《游戏天性》这本书,作者是心理学家,她认为,许多揠苗助长的父母自认为是孩子性格和自我认知的“雕塑家”,这个谬见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许多父母直到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看到二宝似乎从出生起就和大宝大不相同,才对他们塑造孩子自我认知的能力有了更实际的认识。不同气质的孩子与不同气质的父母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这会导致别人的成功经验对你未必有用。而孩子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他们依赖的不是父母反复的训诫,而是道德感的萌生。

《游戏天性:为什么爱玩的孩子更聪明》,[美]凯西·赫什-帕塞克/罗伯塔·米尼克·格林科夫/迪亚娜·埃耶著鲁佳珺/周玲琪译,华章

机械工业出版社年7月版

原作者

凯西·赫什-帕塞克等

摘编

王一

01

学龄前孩子和8岁孩子的自我描述差距有多大!

孩子是怎样了解自己的?想想我们对自己认识多少。例如,我知道自己是个女人,知道自己的年龄、种族、长相,能认出自己的照片;我知道自己喜欢吃西兰花,却不爱吃花椰菜;我知道被逼急了我会发脾气,但很快就会释怀;我知道自己善于交际,活泼开朗;我知道自己想成为一名领导者,而非追随者;我知道自己不擅长数学,但英语很棒。

我们成年后,会对自己有一套复杂而全面的了解,对自己的优缺点有平衡的认识。但孩子并非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自我认知,而是一点点建构自我认知。注意动词“建构”,这个动词意味着从底层开始搭建某物,暗示着自我的塑造有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动词“建构”也让我们联想到环境在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上确实如此。

在很多方面,孩子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就形成了自我概念。这并不是说父母不重要,事实上父母非常重要,但孩子不会等父母和照料者来告诉他们他们到底是怎样的人,而是会独立找出关于自己的一切信息。

学龄前儿童失真的自我认知

孩子是如何发展自我认知的?这种学习的速度有多快?一个孩子在3个月和3岁时对自己的认识大相径庭,8岁时又会有所不同……丹佛大学的苏珊·哈特(SusanHarter)教授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访谈,将三四岁孩子的自我认知归纳为以下范例:

我今年3岁,和爸爸、妈妈还有哥哥贾森、姐姐莉萨住在一个大房子里。我有双蓝色的眼睛和一只橙色的小猫咪,我的房间里有一台电视机。我会背字母表,听:A、B、C、D、E、F、G、H、J、L、K、O、M、P、Q、X、Z!我能跑得很快。我喜欢吃比萨,在幼儿园有个很和蔼的老师。我能数到10,想听我数数吗?我爱我的狗狗斯基珀,我可以爬到攀爬架顶上,我不害怕!我从不害怕!我总是很高兴……我真的很强壮。我可以举起这把椅子,看我的!

想象一下,一个孩子飞快而又热情洋溢地告诉访谈者这一切,在讲述这些内容时充满自信。他告诉我们他什么都能做,从搬椅子、数到10到背诵(他自己版本的)字母表,无所不能!这是学龄前儿童的典型特征,他们总是自我感觉极其良好(也许不止学龄前儿童如此……一些好莱坞明星可能也有这种想法)。

为什么学龄前儿童明明各方面能力还未成熟,却会想象自己无所不能呢?首先,他们似乎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