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胃镜室采用粘膜下剥离术(ESD)成功切除一例回盲部巨大脂肪瘤。
病例回顾
9月18日,患者王女士,45岁。主因“反复腹胀,腹部不适伴阵发性隐痛”来我院消化科就诊。在院外经肠镜检查确诊为“回盲部息肉”。
术前讨论
经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蔡晓兵和胃镜室副主任医师谢天维会诊后,分析该病史特点:
1、肿块位于回盲部,位置较高,操作难度较大;
2、肿块大小约6.0*4.0*2.0cm,亚蒂,活动度较大,不易操作;
3、肠管蠕动较快,肠壁较薄,肠镜下微创手术操作空间狭小,给手术操增加难度。
经与患者沟通,提出以下治疗方案:
A、传统开腹手术:视野好,手术操作方便,需在麻醉下进行,腹部有伤口,创伤大,愈合时间长;
B、腹腔镜与结肠镜双镜联合切除术:在麻醉下进行,腹部开孔,在肠镜的引导下操作,手术难度适中,费用高,腹部有疤痕,愈合时间较长;
C、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此手术属新技术优缺点:
优点:微创手术,创面小,基底部面积约为3.0cm;费用低;无需麻醉;病变愈合快;痛苦小;可以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操作,术中失血少,术后一天即可下床活动。
缺点:手术难度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操作,易并发大出血,肠穿孔。
随着内镜微创技术的不断开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并发症发生的机率也大大降低,对以上并发症内镜微创术也有相应的处理措施。综合以上情况,患者及家属经过周密考虑后,同意施行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
手术展示
9月19日下午4:30分,在胃镜室副主任医师谢天维的主持下,王浩然医师和副主任护师李亚红的协助下,用普通肠镜进镜入回盲部,术中见回盲瓣下方有一大小约6.0*5.5*1.5cm的广基隆起物,表面光滑,可活动,先用注射针将果糖肾上腺素及美蓝混合液注入粘膜下层,病灶抬举征阳性,继之用针刀标记,切开周边粘膜,再用剥离刀逐层剥离粘膜下层,处理粘膜下血管,防止出血,后用圈套器及热活检钳进电凝切,术中出血约20ml,术后用和谐夹关闭创面,术中术后除轻微腹胀外无特殊不适,术毕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本次手术,是我科开展消化内镜微创技术以来进行肠道肿瘤最大,手术难度最高的一次微创技术,此次手术成功开展,标志我科在微创领域又上了新的台阶。(术后病证实为脂肪瘤)。
Q消化内镜微创手术相关知识A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又称ESD.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新的内镜下治疗手段,也是临床应用前景很好的技术,让更多的早期消化道肿瘤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全切除,粘膜下剥离术(ESD)与传统的剖腹手术治疗方法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
1、腹部无疤痕,创伤小,费用低。
2、患者可接受多个部位多次治疗,
3、医生可以获得完整的组织病理标本以供分析,
4、住院时间短,痛苦小,
5、可以不需要麻醉。
6、对早期癌肿,位于粘膜下层内未超过粘膜肌层的病灶,可以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哪些情况可以采用粘膜下剥离术呢?
1、早期癌肿:根据相关检查,确定肿瘤局限在粘膜层和没有淋巴转移的粘膜下层的肿块。
2、巨大平坦息肉:超过2cm的息肉,尤其是平坦息肉,推荐ESD治疗,一次完整切除病变。
3、粘膜下肿瘤:超声内镜诊断的脂肪瘤,间质瘤和类癌等,如位置较浅(来源于粘膜肌层和粘膜下层),通过ESD可以完整剥离病变。
消化内镜开展的微创技术:
1、消化道急诊止血如氩离子热凝术,热活钳电凝术,药物喷洒等等。
2、消化道异物取除术。
3、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
4、食管良性或恶性狭窄扩张术。
5、巴瑞特氏食管氩离子热凝术
6、消化道息肉切除如:热活检钳电凝切术,粘膜切除术(EMR),粘膜分片切除术(EPMR),粘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隧道剥离术。
医院 医院
素材整理/张丛芸 编辑/张丛芸 审核/蓝梦
县医院专家、专科及执业医师汇总
(详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