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任珊珊通讯员刘文琴、张阳、彭耀荣)当一个面积达33厘米×26厘米、重量超过15公斤的肿瘤被切下来时,手术室里的所有人都舒了一口气,这是日前发生在中医院手术室的一幕。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该院手术室的电子秤称重上限是15公斤,而这块重如大西瓜的肿瘤一放到电子秤上便“爆表”。患者*妈(化名)切除这颗巨大肿瘤后,经过7天的精心监护和治疗,肝肾功能指标已恢复正常,胃肠道功能也逐渐恢复。近日,*妈返院复查,一切正常。
三年时间
拳头大包块暴涨成“西瓜”
早在三年前,*妈在体检时发现左肾下方有一个拳头大小的包块,医院检查后,医生建议手术切除,遂开腹切除了左侧包块,病理结果为脂肪瘤。术后1个月,医院复查B超,未发现明显异常。*妈以为,这个脂肪瘤彻底脱离了她的身体,便未再进行正常复诊。
谁知好景不长,从去年8月起,*妈开始出现了上腹饱胀的症状,胃口变差,脸蛋和四肢越来越瘦,而肚子却越来越大。随后,她开始夜不能寐,运动后气短胸闷,后来连上楼梯都出现困难,行走活动明显受限。*妈意识到,可能是身体在敲警钟,医院检查。
检查发现她左上腹出现了一个巨大肿瘤,面积达到33厘米×26厘米,堪比“大西瓜”。*妈有些懊悔,医院就诊,却因肿物巨大,血供丰富,手术难度太大而未做进一步治疗。几经波折,*妈慕名向中医院肝胆外科王捷教授求助。
肝、肾、脾、大血管
都被肿瘤挤压移位
*妈入院后,王捷教授团队对其进行了详尽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巨大,腹腔内肝、肾、脾、肠道及后腹膜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多个重要组织器官受推压移位。在中医院泌尿外科、放射科、SCIU、麻醉科、输血科、病理科等多学科会诊下,最终*妈被确诊为后腹膜脂肪肉瘤。
王捷介绍,原发性腹膜后脂肪肉瘤(PRPLS)在临床上比较少见,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由于RPLS发病隐匿,早期多无临床症状,一旦发现病灶时,肿瘤多已巨大,边界欠清,手术难度大,若首次手术不能完整切除伪包膜,术后复发率高。
“创伤大、暴露难、切除边界难以把握是手术的难点,而且,这个手术还需联合切除肠道、肝胆胰脾肾、输尿管、膀胱等脏器以后导致相应的功能障碍,以及包绕大血管导致分离困难及非常危险的大出血。”中医院肝胆外科李文滨副教授指出,控制术中出血是减少术后死亡的关键。完全切除肿瘤,是延长患者复发间期和延长患者生命的疗效最确切的手段。
年11月12日,在麻醉科和手术室的配合下,王捷教授、李文滨副教授团队为*妈成功实施了“腹膜后巨大肿瘤切除+左侧输尿管探查+左肾脂肪囊、左肾上腺、左半结肠、左侧附件联合切除术”。术后,患者*妈的体重骤降17公斤。
它是最常见的
腹膜后肿瘤
腹膜后脂肪肉瘤这种恶性肿瘤,虽然发病率不高,但在腹膜后肿瘤中,它却最常见。李文滨表示,腹膜后脂肪肉瘤占所有原发性腹膜后软组织肉瘤的45%左右,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女无明显区别。
腹膜后脂肪肉瘤还很“特殊”,放疗、化疗对腹膜后脂肪肉瘤的作用有限。即使完全切除所有肉眼可见的肿瘤,在5年内出现局部复发的比例仍有50%。这是因为,腹膜后脂肪肉瘤归根到底是“脂肪产生的肿瘤”,脂肪组织就是再次复发的潜在土壤,即使在首次手术时尽可能切除肿瘤,也只能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拖延肿瘤复发的时间,并不能很好地防止复发。因此,术后复查非常重要。王捷指出,需定期进行基本的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以及更重要的影像学检查,如CT检查、MRI检查等。李文滨提醒,一般来说,常规术后1月复查,术后3年内,每3个月检查1~2次,3年后可每6个月进行1~2次复查。手术后,患者应经常进行自我检查,注意异常消化道症状如食欲、食量、排便等的异常以及腹部异常包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