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前言
许多投资者认为巴菲特是最为成功和值得尊敬的投资者之一,而特斯拉的CEO马斯克却多次公开表达对巴菲特的不认可,说他做的很多资本配置和研究公司年报是无聊的事情,并表示“护城河”理论是过时的思路,创新才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根本因素。而巴菲特虽然对马斯克非常谨慎地表态“他的确做了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但被问及是否投资特斯拉的股票时,巴菲特则非常明确地否定,这是著名的马斯克与巴菲特之辩。
虽然马斯克是从人类终极命运角度去思考的企业存在价值,但从投资的狭隘维度去看的话,将科技股看成一个组合,似乎长期的投资收益也不差,即便在年科网泡沫的高点买进纳斯达克指数,持有至今也与标普获得不相上下的涨幅。而巴菲特的护城河理论事实上也是成立的,因为从单个股票来看,年科网泡沫时期的10大科技股,如今有6家公司已掉出总市值前10,其中还有3家公司在发生巨幅下跌后被收购退市,最终只有2家公司跑赢了标普,成功概率并不高。那么从马斯克与巴菲特之辩如何去理解科技与消费股的投资价值呢?何种投资策略有更大概率取得长期超额收益呢?
1、科技与消费公司的投资逻辑比较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巴菲特所讲的护城河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垄断,我们在《垄断、周期与巴纳姆的核心资产》报告中,根据微观经济学中完全竞争三个条件的对立面将形成垄断的方式分为三类:生产者数量减少、产品差异化和设置进入壁垒。
而拥有垄断能力的公司就意味着有能力将消费者剩余转化成生产者剩余,获取高于行业平均的利润水平,从而成为长期超额收益的来源。从巴菲特前三大持仓看,可以看出其平均的ROE长期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而且基本都在20%以上,这是巴菲特过去长期跑赢市场的重要原因。从行业分布看,巴菲特更青睐于消费和金融行业的公司,即便是美股的10年科技牛市中,巴菲特也仅重仓过苹果和IBM,而且巴菲特多次表示投资苹果是因为将其视作优秀的消费品公司,完全契合自己的护城河理论。
巴菲特不愿意投资科技股更多的还是个人投资理念和能力圈决定,因为他更愿意集中重仓持有杰出公司的股票,押注高确定性的事件,这就决定了巴菲特更愿意投资的是能够稳定创造利润的公司。事实上,科技股同样能够创造可观的长期收益,也能够形成垄断势力,但是在护城河形成方式和难度上与消费品有所差异。
1.1、科技与消费行业投资回报来源的差异
一般从定义上,科技股是指研发收入占比较高、以新产品和新技术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具体的标准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却有所差别,一般参考的指标包括:①研究开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②科技人员在员工中的比重;③产品的技术复杂程度(或细分行业)。
大量的研发投入是科技行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研发投入既包括对研发人员的人力资本投入,也包括购买研发所需设备和材料的支出。从标普二级行业的统计,半导体及设备、医药生物技术、软件与服务、互联网媒体和科技、硬件设备等细分行业的研发投入高于5%,而消费相关的细分行业则几乎没有研发费用。从资本支出角度,科技细分行业资本支出同样明显高于消费的细分行业。
动态地看,即便是科学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的美国公司,美股科技各细分行业的研发支出/营业收入并未随着行业技术日趋成熟而下降,医药、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行业的研发支出/营业收入甚至从年的9.62%提升至现在接近18%的水平。而消费品行业则随着行业进入增速放缓的成熟期,一方面通过大量资本开支进行扩张的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行业龙头公司的规模效应逐步发挥作用,行业的资本支出/营业收入中长期处于下降趋势。
因此从盈利模式上,消费品公司更多依靠的是早期大量投入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在获取一定市场份额之后规模效应发挥作用,在成熟期仅依靠低比例投入便可获得稳定盈利。而科技行业公司往往需要通过长期高研发投入和资本支出维持竞争地位,但即使公司进入成熟期以后仍有部分企业能够因技术进步而获得周期型成长。
股票定价的本质都是现金流折现,盈利模式的差异也决定了消费行业的现金流更趋于稳定,长期投资需要给予的风险补偿(re)较少,风险溢价较低;科技公司长期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而且资本支出占经营性现金流较高,长期投资需要给予更高的风险补偿,但技术进步带来周期型成长的可能,也使得科技公司成长因子(g)往往更高
另一方面,回馈股东同样是定价需考虑的因素,美股回馈股东的方式也体现出消费与科技行业盈利模式的差异。消费行业公司更多采取分红形式,因为投资者通常不接受股利下降,因此分红*策具有较强的黏性,只有盈利和现金流都十分稳定的行业和公司才愿意采取高分红,分红增加的是投资者的股利收益率。而美股科技公司更多选择现金回购股票的形式来回馈股东,以便根据各年份自身的盈利水平调整现金支出规模,回购支出规模与企业盈利水平呈顺周期变化,提升的是投资者资本利得率。
1.2、消费与科技公司垄断形成方式的差异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具备垄断势力的行业龙头,有能力将价格和产量调整至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水平,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在垄断价格和产量下获取垄断利润,是股票长期超额收益的来源。长期看,消费和科技都是各国股市的牛股集中营,容易诞生拥有较强盈利能力的公司,但垄断形成方式的差异是不同的投资者偏好差异的主要原因。
我们将形成垄断势力的方式划分为产业集中度提升、产品差异化和设置进入壁垒三种方式。
1.2.1、消费行业的垄断势力形成路径
(1)产品差异化
产品差异化是消费品公司形成垄断的最常见方式,只有差异化才有可能在利润率更高的情况下仍然吸引消费者购买。房屋作为一种天然具有差异化的商品,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必需消费品属性,每一套房子因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是否学区、交通便利的区别,也可能因楼层不同而产生通风采光和户型上的区别,从而赋予了房地产开发商歧视定价的能力。
但由于技术含量的原因,现实中完全与众不同的消费品并不多,更常见的产品差异化还是通过后天形成的,其中品牌是市场化经济中更普遍的形成差异化的方式。在许多难以通过人的感官进行精确辨别的消费品领域,企业依靠长期口碑或广告宣传使消费者形成产品认知,往往更能够影响消费者的心智,比产品本身的差异更重要。
曾经有一个著名的盲猜试验,在不给出可乐标签的情况下,让大众去品尝可乐,很少有人能分辨出究竟哪个是可口可乐,甚至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百事可乐的口感好于可口可乐。这意味着在脱离了“可口可乐”这个品牌之后,可口可乐的产品似乎并没有那么大的竞争优势,品牌形象一旦确立后,即便是原本完全无差异的产品,也会因为品牌的原因而获得巨大的差异化效果进而获得垄断优势。这种通过品牌形成差异化的方式,在食品饮料这一类产品本身难以差异化的行业较为常见,美股的好时食品、味好美,以及A股的茅台和海天味业都因为品牌形成显著的垄断利润,若没有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这种品牌效应几乎难以消失。
另一类通过品牌形成产品差异化垄断的是奢侈品行业,优秀的奢侈品品牌往往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作为身份的象征烙印在消费者心中。爱马仕的历史可追溯到年前的拿破仑时代,早期凭借为王室生产马具出名,随着历史发展逐渐转型生产箱包,但仍然凭借原先形成的高贵品牌象征而深入人心。爱马仕近30年的毛利率基本处于55%-70%的高水平,ROE也长期处于20%以上,这种历史积淀形成的品牌护城河基本也难以撼动,主要的风险来自于宏观环境变化对需求端的影响。
(2)产业集中度提升
产业集中度提升是生产者减少的结果,当消费品行业的部分领先者具备一定的成本优势或者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就有可能通过主动出击抢占市场份额,或是在行业低谷期经历优胜劣汰,被动实现份额提升。学术界的研究认为行业集中度提升通常与技术进步有紧密联系,TFP增长率是从宏观层面反映技术进步变化的良好指标。
从美国的历史统计数据看,-年区间,各消费类制造业集中度均出现明显的提升,而工业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普遍出现下降,尤其是在-年间更显著。工业制造业集中度下降一方面因为-年是美国的TFP增长率持续下行的阶段,表明该阶段社会的技术进步相对不明显;另一方面该阶段也是美国反垄断法执行最严格的时期,企业扩张受到一定监管,并导致该阶段企业并购更多出现的是跨行业和多元化收购,横向和垂直并购难以进行。但即便是在这种反垄断严监管的条件下,消费行业集中度仍有明显提升。由于人的消费偏好变化不大,而且大多数消费品的产品本身变化也不大,可能仅在生产流程和渠道销售一定程度受益技术变化,因此美国消费品行业集中度提升并未受到TFP增长率下降影响,而更多来自行业自发力量推动。
消费品行业集中度提升的典型方式是行业龙头挑起的价格战,使得原本微利的中小竞争者退出市场,中国家电行业的寡头垄断格局是这种垄断形式的典型代表。空调行业的龙头从20世纪初的春兰、华宝,到当前的格力、美的,无数空调企业在惨烈的“价格战”中被淘汰出局。最终,质量领先、渠道能力强大的企业从中脱颖而出,实现份额提升与规模扩张,并进一步加固其行业壁垒,演化成如今的寡头格局4。
更重要的是,这种寡头格局形成以后是非常稳固的,家电龙头通过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现金,资金充沛使其有能力再次通过价格战应对下一个潜在的有力竞争者。这种价格战形成寡头垄断的风险在于成长空间受限,但龙头通过产品和渠道的持续投入能进一步巩固品牌上的壁垒,品牌的张力也帮助其更好地实现多品类扩张。
在消费品龙头形成口碑和树立品牌之后,保证其市场份额持续提升的另一大关键因素是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对于家电、汽车这一类资本密集型行业,生产制造环节的规模效应是降低成本的关键,但是对于更多的非资本密集型或偏向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行业,渠道上形成网络效应并实现经营效率提升,是发挥规模效应的所在。
总结起来,消费品公司的垄断势力往往是以领先对手一步抢占好的赛道为基础,在消费者偏好没有发生明显偏好的情况下,通过产品差异化和提升集中度形成垄断势力,而且这种垄断势力往往是难以被动摇的。
1.2.2、科技行业的垄断势力形成路径
与消费不同的是,科技行业更常见的垄断方式是设置进入壁垒,部分公司在新的细分领域通过大规模投入实现技术和产品创新,而且为维持这种先发优势,后期需要持续高投入进行技术更新阻碍新竞争者进入。从结果上看,消费行业的垄断往往是通过在较长的时间内将竞争对手挤出,而科技行业所设置的进入壁垒,使得某一细分领域快速实现“赢家通吃”,即行业中的前两三家公司占据几乎全市场的份额。
(1)进入壁垒一:专利权
专利权是科技行业构筑进入壁垒的主要体现,本质上是一种行*壁垒保护,使用专利者需对其进行付费,但拥有专利权并非一劳永逸。一方面因为专利权具有一定有效期限的,另一方面专利权虽然具有排他性,但是在高利润的驱使下,专利权是可以被挑战甚至可能瞬间失去价值,因此科技公司只有不断地推出新专利才能够建立垄断势力。
专利权所带来的垄断势力在医药行业体现得最为明显,从美股标普医药保健行业可见,医药公司研发投入规模越大,形成的专利数量往往越多,医药龙头持续的高研发投入成为其得以长期成长的基础。从美国创新药市场的规律看,一旦撤除专利权所形成的进入壁垒,原先药物的垄断优势将因为潜在竞争者的涌入而荡然无存,出现销售额的大幅下降,这种“专利悬崖”现象也是对专利形成进入壁垒的良好佐证。
毛利率是反映垄断的良好指标,高毛利率表明公司的产品几乎没有受到竞争对手的威胁。标普的医药保健行业中共有46家有研发投入公司,分析可发现公司的研发费用/营业收入与毛利率具有高度正相关的关系,其中达到90%以上毛利率的四家公司,研发费用/营业收入都超过20%,同时,医药公司的毛利率与资本支出/营业收入也是高度正相关的。
(2)进入壁垒二:资源垄断
科技行业另一类更强的进入壁垒是资源垄断,常见于互联网行业。传统意义上的资源垄断通常出现在大家更熟知的实体产业中,某些公司因地理位置原因掌握某种稀缺自然资源,从而获得了垄断定价的能力,但是这种自然资源的垄断可能因需求变化而失去价值。而大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互联网巨头通过掌握大数据可时刻洞悉消费者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以获取垄断利润。
Facebook正是资源垄断的典范,公司以社交网站起家,早期是在哈佛大学的学生圈火起来,其它学校的学生想要和哈佛的学生建立联系,就必须通过Facebook,因而也开始使用该产品。Facebook在拥有良好的产品基础之后,更侧重通过大规模投入对平台功能进行完善,来提升留存度和活跃度,良好的使用体验提升了客户粘性并逐渐普及的原因。其网络效应就体现在,如果周围的朋友都在使用Facebook而自己不使用的话就会在社交方面处于劣势,因此Facebook在社交网络的普及如同病*扩散一样迅速。
随着网络效应发挥效用,Facebook在年全球月活用户已突破26亿人,其产品的渗透程度越高则网络效应的价值越高,采取垄断定价的能力也越强。另一方面,Facebook拥有全球超过三分之一的用户也保证公司对大数据资源垄断,足以将大多数潜在竞争者挡在门外。年Facebook斥资亿美元收购了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进一步强化了其在用户和数据上的垄断。
公司目前98%的收入都来自于广告变现,正是拥有充足的大数据保证公司通过精准投放实现客单价提升。虽然年公司用户突破20亿以后增速有所放缓,但用户平均收入则出现加速提升,Q4的用户平均收入(7.26美元/人)相比Q1(4.23美元/人)增长了71.6%,同时公司的毛利率也长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美股消费与科技的长期投资效果对比
2.1、美股消费行业市值排名榜单极为稳定
我们通过回溯过去25年标普指数的成分股,选择年、年、年、年、年和年的6个时间点,按照消费和科技分类统计各行业总市值排名前10的公司,其中科技按照信息技术和医药分开统计。虽然美股信息技术、医药和可选消费行业股票回购规模较大,日常消费行业分红规模较大,但由于分红与回购对基于盈利水平的相对估值影响有限,因此市值仍然是衡量公司体量和地位的合理指标。
从统计结果看,美股的必需消费和可选消费合并一起看,在过去25年的6个时点中,有8家公司长期位列市值排名前10的榜单中。整个大消费品行业的各领域竞争格局相对稳定,除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双寡头格局以外,其它公司在过去25年的行业地位基本没发生变化,榜单上唯一退市的公司是年被沃尔玛收购的吉列。
与消费相比,信息技术行业市值榜单变化较大,仅微软、英特尔、思科和甲骨文四家公司在6个时点都排名信息技术行业总市值前10,而且在最新的年排名中,仅有微软排在市值前5,整个信息技术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在科网泡沫发生之前的许多大公司,后期因经营不善而股价出现大幅下跌,最终被收购退市。而进入21世纪之后,传统的硬件领域龙头的业绩增长明显放缓,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FAANG”快速成长为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先者。
医药行业具备消费品属性,同时也具备信息技术行业高研发投入的特征,行业格局的变化程度也同样介于消费行业和信息技术行业之间。其中强生、辉瑞、默克、百时美施贵宝和雅培制药长期位于美股医药公司市值排名前10,礼来和AMGEN也有5次出现在排名前10的榜单中,格局稳定性好于信息技术行业。但早期的大型医药公司被收购退市是也较为常见的现象,先灵葆雅、HCA、惠氏和新基医药等公司陆续因被收购而退市,其中年辉瑞制药以以美元收购惠氏,以及百时美施贵宝年以亿美元收购新基医药,其并购规模在美股医药行业乃至整个美股市场历史上都排名靠前。
2.2、长期持有消费和科技的超额收益比较
在该部分我们分别选取年、年、年和年四个时间段,按照上述统计的市值前十个股名单的长期收益进行回溯,计算方式是在初始时期等权(10%)买入持有至年12月。期间组合中若出现公司退市,则将该公司退市时剩余净值重新按最新组合权重比例增配其它股票,以保证组合的平均收益率是可比的。
-年的区间起点是美股著名的科网泡沫,从年1月到年7月美股纳斯达克指数最大跌幅为73%,标普指数最大跌幅为44%。以年为分水岭,前期纳斯达克处于消化前期估值泡沫阶段,表现明显弱于标普指数,而年之后进入移动互联网创新周期之后,纳斯达克指数开始强于标普指数,最终全区间二者涨幅基本一致,纳斯达克和标普涨幅均为%左右。
该阶段信息技术龙头虽然平均涨幅为%,基本与纳斯达克指数持平,但其中有三家公司分别在年、年和年退市,且朗讯和太阳微系统退市时相比年股价分别跌去96%和94%。而且剩余的7家公司仅2家公司的涨幅超过纳斯达克指数,其中微软涨幅%是拉高组合净值的主要贡献。而消费组合中,除了吉列在年被沃尔玛收购退市,其余9家公司在整个区间内均跑赢了标普,组合平均收益高达%,吉列在退市时的涨幅同样在消费龙头居于前列。
若是以年为起点,在不考虑科网泡沫的区间以后纳斯达克指数是明显跑赢标普指数的,纳斯达克指数涨幅%,标普指数涨幅仅%。在该区间内的信息技术组合仅有EMC公司在年退市,但剩余9家公司中同样只有微软、思科和德州仪器跑赢了纳斯达克指数,组合平均收益率%,略低于纳斯达克指数。而该区间的消费龙头组合没有退市公司,整个组合相比于标普的超额收益是在持续扩大,区间涨幅仍然高达%,依然是所有公司都跑赢标普%,即便是与涨幅较大的纳斯达克指数相比胜率都有六成。
因此从超过10年以上的超长期维度看,信息技术龙头组合的平均收益基本能与市场指数持平,即便是考虑科网泡沫的杀估值,其长期回报仍然可观。但信息技术龙头表现得分化严重,一方面是跑赢市场指数的概率较低,组合的收益率高主要来自个别公司的爆发式成长,另一方面部分公司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被淘汰,股价出现了巨大跌幅并被收购退市,因此单个信息技术公司从超长期维度并不适合重仓持有。而消费龙头则长期收益可观,而且因为竞争格局变化不大,各细分领域消费龙头的地位基本没有发生改变,无论是组合收益还是个股收益都能明显跑赢标普。
在-年的美国经济复苏和新一轮科技创新周期中,纳斯达克指数涨幅(+%)远高于标普指数(+%),该区间的信息技术龙头组合相比前一组多了苹果公司,平均涨幅%略高于纳斯达克指数。但是排除退市的EMC公司以后,剩余9家公司仍然只有4家同时跑赢纳斯达克和标普指数,其中苹果公司累计涨幅%。消费龙头组合的平均涨幅优势小于前期,但仍然跑赢标普指数超过个百分点,组合中跑赢标普的公司降至5家,另有3家公司涨幅仅比标普低不到10个百分点,呈现出收益更稳健的特征。
在-年美股牛市走向泡沫化的5年中,“FAANG”对市场涨幅产生了极大的贡献,该区间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均首次入选市值前10的组合。从涨幅看,信息技术龙头组合涨幅%,明显高于纳斯达克指数的89%和标普的57%,但是在这一轮科技股的全面牛市中仍有4支股票未跑赢纳斯达克指数,其中IBM(+2%)、甲骨文(+27%)和高通(+42%)甚至远跑输偏综合性的标普指数。消费股组合依然稳健地跑赢标普指数,其中龙头公司胜率为60%,其中仅高特利(+27%)和菲利普莫里斯(+32%)两家烟草公司受电子烟事件困扰,明显跑输市场。
总结起来,即使是在科技股的牛市中,无论从5年还是10年的维度,仍然只有一半的信息技术龙头能够跑赢纳斯达克指数,组合收益率更多来自于受益于年以来的移动互联网新周期的“FAANG”,而早期的硬件龙头在本轮科技牛市表现并不突出。消费股组合在科技牛市中的优势下降,但仍能明显跑赢综合性的标普指数,个股跑赢标普的胜率虽然相比15年和20年的维度有下降,但是若将组合中的股票与所对应的罗素可选消费和必需消费指数进行对比,则前述的所有消费龙头的在近5年和近10年取得超额收益的概率仍然高于90%。
美股医药行业龙头公司虽然与科技行业一样出现大量的收购退市,但不同的是前述的收购退市样本绝大多数是在股价表现良好时被收购,也就是收购更多是出于强强联合的目的,而非经营不善时被迫变卖资产。
以-年的统计结果显示医药龙头整体涨幅与行业指数接近,且各行业龙头直接的涨幅分化也不明显;但是从-年的区间,则美股医药龙头之间股价表现分化严重,其中有4家公司出现负收益,龙头的平均涨幅也低于指数,与-年的区间差异较大,反映出医药行业的长期收益特征更类似信息技术行业的不稳定性。
2.3、总结分析:科技股形成坚固护城河的难度更大
美股的中长期分析结果显示消费品行业具有格局稳定的特点,各行业龙头公司的地位基本没有受到动摇,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随着时间推移反而是在提升的。这种稳定的护城河,使得重仓买进消费品龙头往往能带来稳定回报,这是巴菲特长期青睐消费品公司的主要原因。科技行业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但受到技术进步推动,长期收益同样十分可观,即便是以年科网泡沫破裂的起点,纳斯达克指数也有了一倍的涨幅,收益来源是技术进步不断创造新需求,也是马斯克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方式无聊的原因。但科技行业的竞争格局变化较大,当前的行业龙头在下一个五年可能就被赶超,甚至因技术淘汰而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这就涉及到护城河的稳定性问题。
2.3.1、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和市场份额不算护城河
在消费品领域中,龙头公司在构筑起品牌和渠道的壁垒之前,率先一步进入该领域构筑先发优势往往是重要的基础,历史越悠久则消费者偏好越稳固,客户基础也越好。但是在科技领域,产品使用者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