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老板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天然“顶流”,近日,大众集团在新能源领域动作频频,入股江淮汽车,成功控股合资企业江淮大众,同时入股国轩高科,带动了一波股市“小阳线”。
关于入股江淮汽车,对行业嗅觉敏锐的我司资深记者一帆小姐姐在文章《如果大众混改江淮,合肥可就大发了》中已有详细的解读。
张老板赚着微薄的稿费,没有在资本市场滔天巨浪中上下翻滚一番,失去了躺着赚钱的机会,只能坐着给各位大佬继续码字,聊聊大众集团在新能源产业链上,还会有哪些更深度的布局。
大众,给自己定下“小目标”
众所周知,大众集团正在完成华丽的“大象转身”。去年下半年,在新能源领域,大众集团一口气公布了未来10年的详细目标,乃至未来30年的远期目标:
年,将在全球建立8个MEB工厂年,计划向中国消费者交付约万辆新能源汽车年,计划向全球推出70款纯电动车,并在全球交付2,万辆纯电动汽车年,欧洲和中国生产的汽车中电动车占比超40%年,承诺在包括中国市场的全球范围内实现碳中和目标
这一箩筐的“小目标”,几乎要改变全球新能源市场的整体格局。当然,凭借大众集团在全球市场全面的覆盖度和强大的品牌认知度,我愿意选择相信,这不是一句在ppt上的空话。
转型,如何依然大众?
虽然我相信大众集团能达成这样的目标,但是过程绝非一蹴而就。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什么是大众?
历史上,大众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是无论中外,它都成功地让汽车消费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是“大众”二字的精髓。
今天,当汽车消费形成了不同级别的细分,大众集团已拥有从平民品牌到超豪华品牌完整的品牌阵列。此时,大众集团的转型使命更为复杂,既要和燃油车时代一样,完成新能源出行方式的“普及”,也要保持所有品牌一贯的调性。
何谓“普及性”?汽车之家去年的数据显示,对于中国用户而言,购买一辆新车的成交均价是14.7万。特斯拉Model3确实是一款划时代的产品,但毕竟中国消费者还没有人均“知乎”级收入,新能源车“普及”之路,依然漫长。
大众要做的事,可以形象的概括为:若干年后,一个普通消费者,拿着买朗逸的预算进店,能直接看上并带走一辆新能源车,就像今天一个普通消费者买朗逸一样自然,成为未来用户心目中同级别的“最大公约数”。
另一方面,高端新能源市场虽然已有大量新势力品牌入场角逐,但是大众集团依然要努力稳守高地,把高端品牌的积蓄再次兑现。当一个高端消费者选购奥迪,乃至保时捷、宾利的新能源产品时,他也要体会到同等的豪华体验以及卓越的性能。
为此,大众集团已经预设好了品牌战略的布局,在全球范围内,有MEB和PPE两大电动化平台,满足不同等级的市场的用户需求。在国内,江淮大众将与南北大众采取差异化的产品定位,三兄弟携手,共同把当年夸下的海口一一兑现。
战略布局很清晰,然而,大众集团选择切入产业链的角度,依然值得深思。
国轩高科,为何被大众相中
入股国轩高科,便是大众集团深度参与新能源产业链,走下的一步要棋。
国轩高科是国内第三大电池供应商,年的装机量3.6GWh,占年装机量的5.33%。
眼下,新能源车动力电池供应商体系呈显著的两极分化态势,年比亚迪+宁德时代两家供应商占动力电池市场规模的61.2%,年,这个数字来到了68.3%。
强者愈强,主机厂和供应商的话语权存在严重的倒挂现象。年,大众集团预计在华将新增GWh的电池容量,巨大的新增需求,难以维系于某一家供应商身上。
头部供应商的强势,同时意味着国轩高科这样“腰部”供应商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在资本市场内的议价能力会相应地削弱。此时,以合理的价格入股,形成稳定的研发、供应能力,对大众而言,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交易。
大众集团明确声称,不止于江淮大众,在南北大众MEB平台后续的产品电池供应当中,国轩高科也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这是一次战略层级极高的投资行为。
虽然大众集团此次供应链投资聚焦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但是地缘因素依然不可忽视。身处合肥的国轩高科,能在研发过程中与大众集团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
目前,合肥江淮大众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的工作已经在紧锣密鼓的建设当中。控股江淮大众后,相信大众集团会将更多研发集中于此,以获取知识产权方面的优势,未来应用于中国乃至全球更广泛的市场内。此时,与一家位于合肥本地的动力电池供应商深度合作,变得尤为关键。
核心的技术路线,也是大众集团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最近比亚迪汉成为新能源领域的话题车,刀片电池技术令行业惊艳,也预示着行业内磷酸铁锂(LFP)路线回归:工信部第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信息显示,使用LFP路线的产品,一下从不足20%的水平,跃升至29.8%的水平。
但这并不意味着比亚迪是唯一的受益者。年在乘用车领域,国轩高科有最大规模的LFP电池装机容量,达到1.55GWh,市占率为75.2%,呈现连年增长态势。在这一领域,国轩高科有发言权,更有逆风翻盘的机遇。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微观世界
在电动产品普及的过程中,目前主流用户的核心顾虑,主要集中于价格、安全性、保值率等问题,LFP技术路线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更具竞争力的出厂成本。LFP先天对于稀土元素依赖较少,成本易得到控制。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LFP电芯的市场报价已降至0.7元/Wh以下,三元电池电芯的报价在0.9元/Wh左右徘徊。超过20%的成本差距,未来会直接体现在用户所支付的车价上。到年前,江淮大众将导入或开发4~5款产品,主要集中于小型纯电动车型,价格优势此时尤为关键;更安全的用户口碑。不必多说,比亚迪和宁德时代针刺的PK,已经充分说明了问题的本质。虽然电池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从源头上用户最核心的顾虑,只有LFP可以做到;更好的循环寿命。以剩余电量80%为界,目前LFP实验室1C循环寿命在次以上,部分达到次,而三元锂电池实验室1C循环寿命在次左右。这意味着LFP电池车型续航更稳定,更适应快充,同时二手车保值率也会更高。
借平台之力,让供应商合作价值最大化
然而,你我心知肚明,当年比亚迪被迫暂停LFP路线,涉及到一个普通用户买新能源车的另一大核心关切——续航。LFP路线具有天然的能量密度局限性。
国轩高科声称:正寻求在模组层级提高LFP电池的能量密度,目前,它的成组能量密度大约在Wh/kg左右,接近于三元锂电池成组的水平。要想进一步提高整车的续航能力,还有一块拼图待补齐。
这块拼图,便是良好的平台架构,也是大众在过往的造车经历中,所积累的最宝贵经验。
MEB具有四轮四角,前后悬极短的布局理念。以首款车型ID.3为例,其车长与高尔夫相似,但是轴距超2.8米,几乎是一款标准B级车的水准。这种设计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是无可争议的,其核心优势在于:
极短前后悬的设计,为电池布局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电池。并且有极大的功能扩展空间,大众集团可以与供应商共同研发全新的成组方案,以期实现更高的电池组能量密度;极短前后悬的设计,也意味着同等乘坐空间,车身尺寸可以更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整车重量,换言之,弥补了LFP在能量密度上的劣势。同时,大众在MQB等架构上积累的轻量化经验,可以应用于此,进一步放大这一优势;
同时,目前模组化技术都朝着高度灵活化的方向发展,与MEB架构的柔性相得益彰,两者互相协作,可以快速研发并推出全新的产品阵列。
这种组合意味着,国轩高科LFP技术路线的优势,不仅发挥在江淮大众的小型纯电动产品之上,也会有机会向上延展,最终指向目前用户需求旺盛的紧凑型/中型纯电动产品,形成整车成本、产品力方面综合优势。
与此同时,国轩高科同样也积累了定位更高的NCM正极技术路线,乃至对固态电池研发也有足够的前瞻投入,而大众集团的平台架构,也完全能适应更高端的产品定位。两者相辅相成,实现了完美的契合。
转型,不止于产品
目前,大众的新能源产品,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普及潜质”,无论是未来的“国民纯电”ID.3,还是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SUV车型ID.初见,乃至奥迪e-tron和保时捷Taycan,都是备受市场瞩目的产品。
在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下,这种“普及性”还有能力进一步被放大,让纯电动真正成为主流用户所接受出行方式。
更重要的不仅是产品,在中国,大众集团还有大量的探索空间,尝试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及能源模式。
中国拥有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其探索后市场、零部件回收提供了机遇,助力大众在全球走出一条完整的产业闭环。另一方面,中国方兴未艾的智能化技术,为大众集团探索智能城市提供了可参照的样板。中国,成为大众全面转型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大众集团年长远的碳中和目标,是围绕产品使用的全周期所展开的。在中国的生产环节,大众集团借助太阳能、废水处理回收方面等新技术,已经减少了25%的一次能源(火力能源)使用。在充电领域,大众集团也希望在欧洲和中国全面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的占比。
任何一个时代,大众集团的精髓,永远能抓住主流。纯电时代的大众,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