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言相劝:语言的终极本质是能量,能量的功能是唤醒,唤醒的生命才具有温度和意义。
看到文章题目,相信朋友们已经知道了今天这个章节的主题。
没错,是“皮肤”;没错,如同“健康”和“腠理”,皮与肤也是不同的,是有区别的。
虽然还只是《字里藏医》的第三节,但相信已有部分朋友开始产生了对汉字的兴趣和热情。
其实这也是自己把它作为“健康篇”第一部书推荐给大家的原因之一。
让我们能产生一定兴趣,同时又让我们有所思考,这对于“学习”来说,简直是妙不可言的一件事!
从某种程度而言,每一个字都代表和蕴含着许多的知识甚至是道理,正所谓“微言大义”;但静思己过,我们往往甩锅给时代,甩锅给生活,不知不觉间只剩模棱两可的“微言”了……
这种模棱两可的“微言”,连皮都算不上,就算毛也都勉强;这样的认知水平和基础,又怎能保证我们所谓的“努力”和“辛劳”,换回应有的成果呢?
我们不认字,我们不懂得,绝不限于“腠理”和“皮肤”,绝不限于健康这一个方面。
好在,我们终于还是“知道了自己不知道”这件事。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咱们都是老实人,那就继续老老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吧!
今天这段引文,献给第三周还在“认真学习”的每一位朋友,谢谢大家。
01每日一思
1.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段话是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这段话的下文,希望我们“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的一些思考。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意思是说,人会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作为;这一切表现在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中年,我觉得是特别神奇的一个人生阶段。“四十不惑”,惑不惑的是具体的个体,命运或生活本身已经让我们经历了足够多,犯了足够多的错误,按道理和规律来讲,是“应该”慢慢去不惑了。
疾病如忧患,所有疾病的本质,都是生命这个系统对我们发出的正式的警告。
久病可以成医。
久病,也可以卧床不起……
2.下周我们一起学习“肌肉”,大家有时间有兴趣可以先思考一下。
02每日一学
皮肤
把“皮肤”翻译成英文,很简单就是skin。但是仔细想想,那只是皮的意思。“肤”与“皮”是同义词还是近义词?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是什么?搞清区别对中医临床又有什么指导意义呢?
回答是肯定的,“皮”与“肤”只是近义词,有区别。《灵枢·口问》:“*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气使然?岐伯曰: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为振寒寒栗,补诸阳。”*帝问:“人不停地发抖,打寒战是什么原因?”歧伯说:“是因为外来的寒气侵袭停留在皮肤之间,人的阳气不足,所以会出现打寒战,起鸡皮疙瘩。治疗应当补各个阳经。”我之所以把它翻译成皮肤之间,而不是皮肤表面,原因在于寒气侵袭皮的时候,人只会恶寒,对风冷特别敏感,加衣被、关门窗仍不足以抵御,而进一步深入到了皮肤之间以后,就会出现寒战、打摆子。
《灵枢·水胀》载:*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帝问:“肤胀会出现什么症候?”歧伯说:“肤胀是因为寒气停留在皮与肤之间,就像充气皮球一样,身体肿胀,皮显得很厚,按肚子就凹个坑,半天起不来,肚皮颜色没有异常,这就是它的征候。”这里明确提出了皮与肤存在“之间”,可见皮与肤是不同的。
皮就是表皮,覆盖身体表面的,与外界直接接触的人体组织。同时也是毛发生长的地方,著名的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皮毛的关系。
“肤”的繁体字写作“膚”,是象形、会意字。说白了就是皮下覆盖的组织。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也就是介于皮肉之间的组织。
“皮”与“肤”只是近义词。例如人们常说的“肤浅”、“切肤之痛”、“体无完肤”,在这里“肤”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肤之亲”,就是比表皮的接触更深的关系。不能因为“皮”、“肤”经常连用,就说“肤”就是“皮”的意思。《詩經》有句话形容美女:“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柔荑,植物初生的叶芽,形容女子的手白嫩修长。凝脂,就是如同凝固的白脂,形容女子的皮下脂肪充盈润泽,吹弹得破。后世白居易也有类似的诗句:“春寒赐浴华清宫,温泉水滑洗凝脂。”之所以说“肤如凝脂”而不说“皮如凝脂”,原因在于两者位置深浅不同。如果皮下无肤的话,那就是美人迟暮,变成鸡皮鹤发,皱纹丛生了。
《易经》曰:“臀无肤,其行次且”,也就是说屁股没脂肪的人,走在路上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肤”理解成同义词的话,这句话就不好解释了,屁股上怎么会没有皮呢?现代人用“丰乳肥臀”概括性感体态,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肤、脂、肉充盈的身体。
孟子有句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被饿瘦的只有皮下的脂肪和肌肉,皮是不会饿没的,最多也就是皮包骨头。
《素问·五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凝于足者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为痹厥也。”意思是说,睡觉的时候出来,外感风寒邪气以后,血液循环不畅,凝滞在皮下也就是肤的部位,就会出现麻痹的症状,凝滞在血管里面就成了瘀血,凝滞于下肢就会出现双脚冰凉。这三种情况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局部缺血,导致了麻木不仁和体温下降。这里的肤也是在皮下,皮下出血导致瘀癍黑青,甚至局部麻痹。
《灵枢·经水》:“*帝曰: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帼之大小,可为量度乎?”皮是薄薄的一层,谈不上厚薄。肤就不同了,营养充足,三焦功能正常,脂肪堆积多,肤就厚,反之就薄,甚至会没有肤的存在。我的一个患者绝过食。是真的绝食,不吃饭,光喝水的那种。后来虚脱昏迷,落下了很多毛病,消化不良,心动过缓,腹寒腹痛,即便是在夏天也裹着五〇五元气袋,不然就腹泻。他的皮很松,皮下没有脂肪,一捏就能提起来。我经常拿他做例子让学生看,这就典型的是有皮无肤。
《灵枢·顺逆肥瘦》曰:“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意思是说,对于成年人而言,皮糙肉厚、气血充盈,肤坚脂肪充盈,同时被外邪入侵者,可以深刺,留针时间长一些,反之只能浅刺,或者只用皮针。
《伤寒论》中有个方子叫做猪肤汤,如果仅仅根据字面理解,找块猪皮就得了,其实应该是带脂肪的猪皮。猪油也叫大油,滋阴的效果非常好。体会不了凝脂的意思的人,可以炼点儿猪油,待凝固以后看看,体会一下那种白皙、细腻、光泽的情状。
按照中医理论,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表皮的问题应该从肺气、卫气着手解决,一般不涉及营血。而肤的问题直接隶属于三焦、心包,前面我在介绍膏肓、脂肪的时候已经论述了其相互关系。肤与在三焦中运行的体液有密切的关系。有的人没有肤,但是有的人却浑身长满了脂肪瘤,疙疙瘩瘩的,虽然无痛苦,但是很硌很硬。我一般用化痰散结的方法治疗这种肤病,用皂刺、橘络、丝瓜络、南瓜子,效果很好。
其他常见的脂溢性脱发、青春痘,也是是肤的问题,油脂代谢的问题,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湿,非关肺事。少女皮肤嫩滑水灵、吹弹得破;中年妇女面焦发堕,皱纹丛生,也是肤的问题,涉及三焦和元气。认识到了这一点,中医的美容才会有理论基础,治疗才更有效果。
现代人皮、肤不分,满大街都是在宣传护肤、换肤、嫩肤。其实他们都是在说皮的事情,肤的问题只能靠内部解决。
——徐文兵《字里藏医》
以上内容仅用于学习交流,不做商业用途。
03每日一行
1.请把您认同的部分内容或观点,首先分享给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2.重要内容做好记录或收藏,因为我们很快会忘记。
3.有适宜机会,用多种方式和身边人探讨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启发。
4.认为必要的改变,一定要制订个人提升计划,从目标到行动,有日程可测量,把“想”做的事,变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才会变成真正的“行动”。
5.定期回头学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会持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而这一能力至关重要。
6.定期总结,确认自己的提升计划,给自己鼓励和奖赏,持续改进。
从学到习·知行合一
学习学习,边学边习
习比学更重要
学习不是为了知道,而是为了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