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湿疹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rczy/210412/8839618.html如果你想看的是关于B-21的真实资料和信息,那么恭喜你来对地方了。
关于美国新一代轰炸机,现在主流的观点有两种:一种是B-21就是个缩小版本的B-2,除了低成本带来的价格优势之外,并没惊艳之处,是“黔驴技穷”的美国空*的“噱头”;另一种则认为B-21相比B-2有突出的优势,能够执行突破性的空对地轰炸任务,是现代防空系统的“天敌”,将全面取代美*现役的B-2“幽灵”轰炸机。
两种说法各有拥趸,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无论如何,美国*方乃至工业界都是对B-21寄予了重大期望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需要通过B-21来证明美国仍然在尖端国防领域保持绝对的世界领先地位。正是这种心态让美国在*工产品信息公开化方面愈发慎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无所顾忌地“直接展示”了。体现在本场B-21的发布会上就是:全场多名受邀观众的手机全部上交,距离展台最近的观众席也被安排在了75英尺(约23米)开外,以此来保证B-21所展示的任何细节信息都不会被泄露出去。
美国到底希望把B-21的什么信息藏起来呢?
“必须保持神秘”
目前关于B-21的尺寸、重量、航程和有效载荷等信息全部都没有公开,所以现在所有信誓旦旦说B-21特征如何、性能如何的文字,都是猜测,对此,笔者认为唯一可以确认的是:B-21明显小于B-2。
美国*方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对B-21的技术细节采取了极其严格的保密措施,可以说,关于该机的许多技术文档在笔者和读到本文的大多数读者的有生之年,都很可能不会解密。据《时代》杂志报道,美国空*和*工伙伴在B-21的项目推进过程中投入了“数不清的财富”来防止关于该机的信息泄露。为此,美国的许多供应商至今都仍然不知道他们正在为B-21制造零件。除此之外,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还一直要求B-21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不得向包括家人在内的任何人透露他们参与了B-21项目,这一保密要求直到今年6月份才正式解除,即便如此,这些项目参与者至今也不允许向任何人透露关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任何细节。
B-21目前已经确定生产出来的飞机只有两架:一架叫T-1,就是在当地时间12月2日公开亮相的那架;另一架叫G-1,目前正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工厂进行地面测试。另外还有2架B-21仍然在生产中,处于未完工状态。这4架B-21原型机的几乎全部零部件安装都是由技术工人手工装配而不是流水线机器人操作的,技术工人们加固紧固件、调试仪表、安装开关、铺设电线,据称这些零部件都是专门设计为能够承受核爆炸冲击的。自从年10月份获得B-21的生产合同以来,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建造了3座新车间,雇佣了多名技术工人来推进相应的生产工作。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雇佣的任何一名新员工,都要进行双重审查(公司进行一次审查、美国*府进行一次审查),以便确保不会有间谍混入其中,这种双重审查的周期至少要2~3个礼拜,有些可能要一个多月。
除了人员之外,B-21的经费消耗情况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保密的。美国空*表示,到目前为止,B-21几乎满足了美国*方所有的预算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B-21的成本是“真实准确的”。按照目前主流的说法,B-21轰炸机的每架成本大概是6.92亿美元,这比五角大楼十年前宣布的计划还要更低,但这并不一定是“可靠的”。因为这个6.92亿美元的数据是从美国空*的“非机密预算”中推断出来的,但是美国空*关于B-21计划的大部分内容仍然处于机密状态,很可能还用上了被称为“黑色预算”的经费,这种经费是美国公众永远不会知道确切数字的国防开支。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B-21的真实成本仍然保持神秘,其很可能高于7亿美元。
是B-21而不是B2-1
B-21的开发是在美国空*和工业界吸取了足够的关于B-2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的。
B-2战略轰炸机堪称是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的“命运改变者”,正是凭借B-2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从一家制造轻型战斗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防巨头。美国国会为B-2的研发投入了超过亿美元,使得当时的B-2成为了世界瞩目的“幽灵”。在“幽灵”刚刚诞生的年代,其隐身性能是革命性且独一无二的,但事实证明,雷达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美国*方的构想,没过多久,B-2的隐身性能就被日新月异的雷达技术完全碾压了。
B-2还有一个饱受美国*方诟病的缺点:维护要求实在太高了。据美国空*统计,B-21在空中飞行一小时,就要在地面花费51个小时来进行维护,而这么一个小时对应的飞行成本,超过了15万美元。而且B-2的维护需要一个专门的温度控制机库,在进行大修的时候,技术工人还要花几个小时刮掉B-2上的雷达吸收涂层,来检查其多个面板下方的布线,维护完成之后,还需要重新涂上雷达吸收涂层。B-2的一次大修可能需要经过几个月的维护,之后才能重新飞行,为此,B-2轰炸机被美国空*的飞行员们戏称为“机库女王”。
从操作B-2的历史经验中,美国空*认识到:革命性的*事技术都是需要不断维护更新的,决不能想着一劳永逸。所以与其花费超额的经费开发一种“全方位碾压”的完美轰炸机,不如开发一种“某一方面极其出色”的优秀轰炸机,这样不仅能够省钱,更能节约时间成本,提升战略规划上的容错率。
B-21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诞生的,美国空*对其最大的要求就是在“隐身方面极其出色”,这一个点,决定了B-21的一系列设计特征和应用场景。
首先,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飞机的可侦测性,B-21的进气道设计极窄,甚至可以说是非常平滑地融入到了飞翼布局设计之中,从正面来看,可以明显感觉到整个剖面比B-2小了一圈,从B-21的揭幕现场,完全看不到进气道内部的任何结构,这一点与B-2放在一起对比(下图)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差别。还有一点就是B-21全机的“面板接缝”看起来非常少,如果不是发布会现场打光师技术过于高明的话,那就是B-21机身采用了不少面积非常大的复合材料面板,最大限度减少了机身组件的数量,从而使得接缝数量非常少,据称这对于覆盖雷达吸收涂层有力的,我认为对一定程度上改善空气动力学性能也是有益的。
其次,我们看到了一架灰白色(很浅的灰色,接近白色)的战略轰炸机。关于这一点已经有很多讨论了,不少人认为,B-21的隐身效果非常好,因此任务范围更广、战术应用场景可以更为不拘一格,所以该机很可能会在白天投入使用,该机采用灰白色的样机来参与发布会印证了这一点。笔者赞同这个观点,但我认为美*也许或考虑采用“双色”组合,部分飞机浅灰白色、部分飞机深灰黑色,前者执行昼间任务,后者执行夜间任务。有赖于B-21出色的突防能力和潜在的任务执行场景,这样的战术部署也合乎逻辑。
最后,笔者认为,B-21走小型化、高隐身突防、全天候出动的路线,其战术目的也许是为了提升这类战略轰炸机的临空打击能力,这一点对于美国的“远征作战战略”和后续发展无人化的B-21也是非常有意义。在“远征作战”的情况下,突破对手的防空系统网络实施临空打击,其战术威慑效果远远大于防区外打击,更容易摧毁对手的对抗信心。此外,防区外打击对目标的毁伤效果一般也远不及临空打击——如果这架临空打击的B-21还是一架无人机的话,那么效费比和威慑力就更为惊人了。
将B-21藏匿在暗色调灯光下23米开外的舞台之上,美国空*也许是想藏起B-21出色的隐身设计细节,也许是想藏起B-21表面雷达吸收涂层的秘密,也许是想藏起“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的潜台词。但无论他们藏或者不藏,都不会打乱咱们按照自己节奏走自己路的脚步。期待H2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