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栏目策划陈醉仇欢设计袁佳颖李福彬共享联盟·余姚劳超杰
姚见阳明
在一座城寻一个岁老翁,难乎?易乎?
作者陈醉
年的时空有多长?
若生命记忆以50年为单位可以对接传承,那么今天的余姚人回到年前,前面站着11个人,“排头”那位叫王阳明。公元年10月31日,王阳明“卡位”出生在余姚北城龙泉山北麓的一座民居内。
王阳明,何许人?
有人说,中国上下五千年出了两个半圣人,王阳明是其中一个,他创立“阳明心学”,终成一代旷世大儒。在百度词条里,他几乎包揽了现代人掰手指头数得出的“大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治家、*事家、书法家……
可终究,年过去了,君还“在”吗?
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链接非常有限,爷爷辈通常是个体回溯的时间极限,而社会日新月异,历史淹没太多风流人物,那么,要在这年岁悠远的“阳明故里”余姚,寻找依然活泼泼的岁老翁,难乎?易乎?
(一)
一条阳明路,横贯余姚城的东与西,阳明路靠近西首的地方就是“阳明故居”。
在余姚,这般随意问个路,你可能就与王阳明不期而遇。
“阳明路”本名人民路,年改名。无独有偶,纵贯余姚城南与北的,叫新建路,其前身虞宦街在年突遭大火后,重建新路,取名新建路。而这个“新建”,也取自明世宗封赐给王阳明的爵位“新建伯”。
一条阳明路,一条新建路,就这样支撑起余姚老城的道路骨架,也解锁了那位岁老翁的时空局限——
路过,只需多问一句路的由来,很难“不识君”!
在信息社会里,地名、道路命名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力,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脚下的路走向百姓柴米油盐的每一天,也通往这座城市精神信仰的灯塔和坐标。
稍留意,“阳明”两字在余姚人的生活里就是“高频词汇”。
余姚所中小学校中,以“阳明”命名的就有12所。作为民营企业汇集的全国百强县,余姚有四百多家企业打着“阳明号”,若不是近年规定不能用名人注册企业,数量远不止此。可见,即便不是每个余姚人都能深刻地了解王阳明,但都有意无意与他发生联系。
这种关联埋下一颗种子,一触即发。譬如名人余秋雨。
余秋雨在散文《乡关何处》里提到,幼时,他偏居余姚乡间,常听人谈起余姚城区有一家很牛的“医院”,小小的心灵滋长出高山仰止之感:“常言道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医院居然能养命,何等本事,何等气派!”直到离开家乡余姚多年后,他才偶然得知,“医院”实则“医院”。
故事颇有戏剧性,但余秋雨与王阳明扯不断的隐线就此埋下,余秋雨开始疯狂收集资料,研读阳明其人其事,此后,他的笔尖频繁能见王阳明。
在余姚民间,“种子”触发的是一组独特的群像——“阳明粉”。他们或在闲余饭后聊阳明,或组局读书会品读阳明著作,据说当地零零散散的阳明群落至少数百个。放眼全国,哪个城市,能有这样的集体记忆,一个人,一种文化,真的就长到地域血脉的根处去了!
(二)
“广为人知”与成为“城市精神”,这是两个维度的事儿。
若以“汲水”来比拟,前者是大江大河普润万物,后者则是“深挖一口井”,以“清泉涌”泽被后世。
王阳明纵有其人格与学术魅力,但要真正成为一座城市灵*的凝聚、意志的展示、人心所向的力量,并不是自由生长可得的,是要与城市经济、人文进行有机统一,既需顶层宏观谋划,久久为功,也需在“捏碎揉圆”内化的过程中,再凝练,再升华,这是项“技术活”,也是“良心活”。
今天,在余姚所见的“王阳明故居”,距今已有近年的历史,历经了天灾、战火,到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破败不堪。上世纪80年代末,余姚市*府耗资近亿元对其进行修复,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之,中天阁、阳明公园、龙泉山、隐地龙潭等一大批王阳明文化地标,“整装”再现,建起“阳明史迹档案库”,搜寻王阳明珍贵书迹、手书等,筹办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次国际性阳明学会议……
这一路,三十年,便是在余姚的“一张蓝图”。
按图索骥,有一个坐标叫龙泉山,就在余姚老城中心,姚江自山脚下流淌,当年龙泉山结诗社算是王阳明人生中恣意的一段。而今,姚剧保护传承中心安居于此,姚剧《王阳明》便出自这里。
“我想要潇洒一点,先跨左边一步。”姚剧“王阳明”第一代扮演者寿建立曾反复调整台步,该怎么演?“能做的只有,无限接近他!”这段“路”,他和团队花了整整3年时间。
也是这个婉转唱腔间的“王阳明”,上过首都,去过台湾,到过日本,场演出大获成功,给了世人一个可以对话的“余姚王阳明”!
余姚对王阳明的动态演绎和创新拓展,立体多样,有唱阳明,有讲阳明,也有演阳明,透过频出的文艺精品力作,我们所见的不只是一个活泼泼的王阳明,还有一代余姚人的情怀与创造力。
(三)
用一座城,记住一个人,也用一个人,成就一座城!
走在余姚街头,吴侬软语的姚腔中,常夹杂着天南海北的口音,他们之中,很大部分是王阳明的“客人”。
今年国庆长假,“工业之城”余姚接待了63.8万人次游客,旅游收入7.6亿元,阳明故居、阳明古镇等密布余姚的“阳明景”,正是游客首选的“打卡地”。
这以万计量的“阳明客”,一端连着余姚文化旅游产业的大数据,一端又牵扯着这座城市里每个具体而微的“口袋子”。
“何记面馆”是余姚本土网红餐厅,一碗“*鱼面”,鱼香扑鼻,肉嫩面滑,汤浓味醇,让长三角一带许多人的舌尖难以割舍,饕客们喜欢称它为“知行合一”面,因为,一碗面做了二十多年,功夫与心力早已化在细节处。
去年,“何记面馆”在余姚新修的“阳明古镇”里,开出第三家、第四家分店,这算是近几年来“何记”首次“扩张”。
“何记”迈开步子,追赶的正是阳明文化“圈粉”的速度,阳明古镇开业仅数月,日客流量最高飙升至六七万人次,而这家古镇里的“何记”,业绩盆满钵满,营收比开在商业综合体里的万达店多二倍,较之北滨江路的20年老店,也要胜出20%。
一碗*鱼面糅合精神层面的王阳明,需细品,另一把“一伞知余姚”文创伞,则大大方方亮出Q版王阳明,一眼见底。可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转化,都在将阳明文化与余姚城的经济命脉构建链接,殊途同归。
历史人物有着文化与市场的双重价值,文化通过消费流淌于我们的物质生活中,变成现代人可触摸的文化产品,这是最好的传播与固化。
尤其,这种“链条”思维一旦生成,便可激发出万千组合,不胜枚举。像不久前,“余姚四明山研学线”从阳明故居出发,沿途经过余姚梁弄汪巷、大岚隐地龙潭村等地,重走当年王阳明带着学生游学的路线,也带火了沿线藏在深山冷岙里的小山村,村里民宿、画室等新业态层出不穷,一大批村民因此铺开致富新路。
可见,余姚的阳明文化“含金量”很高,这里面深层的逻辑是:年岁王阳明“活”进了现代余姚的发展布局里,与一个地域的未来同频共振。或许,这才是谁也“抢”不走、谁也复制不了的余姚王阳明!
(本文图片由余姚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