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创业领域,有很多人前赴后继地入场,但是能斩获胜利果实的人始终只是少数。要想在内容创业领域占领市场,就要掌握内容创业的三板斧——定位/流量/变现。
打开这篇文章的同学,想必心里都曾有过疑问:
为什么别人的内容有趣又有料,我的却不痛不痒?为什么同样卖课,用户最先想到的是他,不是我?为什么人家的号一年带货千万,我的却连留存都难?其实,除了创作者自身的能力差距外,我认为决定内容创业成败的关键,在于创业者是否掌握系统化的内容运营思维:即对一个内容从定位、生产、流通到变现的完整链路设计能力。
没有系统化思维作为基础,好内容难以产生,缺少对流转环节的层层优化,靠内容变现也难有成效。为此,我引入内容创业的三板斧:定位/流量/变现,就如何搭建内容生产的系统化流程进行分析与解读。
第一板斧:头部定位法
定位只能对标业界第一,否则难有胜算。
内容创业下半场:产能过剩、消费者注意力稀缺。
如果不能第一时间转化用户,再次成交的几率将非常渺茫。因此,未来内容创业的大*中将不再有2/8定律,剩下的仅有对头部1%的争抢。而要挤进头部,就必须先把自己当成头部。
此即头部定位法:
你要得到什么,就要先把自己变成什么。
举例:你要成为白富美的男友,就要先成为高富帅。如果你像平时那样穿的邋里邋遢去追别人,试问谁会接受你。第二步,如何成为高富帅?最高效的方法就是借别人的车,花银行的钱,先把姑娘追到手,再倒逼自己进步成为真正的高富帅。
再举例:你想成为某领域大咖,就要先把自己定位成专家,再以专家的身份快速学习,久而久之,你自然就成了大咖。这就是由定位推动个人成长的“弹性跃迁”。
定位的具体包含以下三个策略:挖掘需求-叠加势能-降维打击。
1.找到用户需求背后的问题
用户成交逻辑:先有问题,后有需求,再寻求解决。其中对于问题的挖掘便是内容创作的起点。
举例,夏天到了,酷暑难当,你心想怎么才能消暑解渴呢?此时路口正好有人卖西瓜,所以你毫不犹豫就买了。这个例子中,因为天气热,所以你先有了想如何消暑的问题,当你看到瓜农时,产生了买瓜的需求,吃后消了暑,问题得到解决。
如果从问题出发,倒推上面的案例,则解决路径可以是:你想怎才能消暑解渴呢?此时有个小贩在卖冰棍,于是你毫不犹豫买了;或是你刚好在网上看到一个《夏日避暑3个小技巧》课程,于是你买了。由此可见,所有这些新的商机,本质上都是针对同个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
2.解决方案反复叠加,强化品牌势能
叠加的品牌势能=内容*时间
即使过去多年,想必大家仍对“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记忆犹新。或是对世界杯期间“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的boss直聘印象深刻。原因就是广告商通过不断反复强调解决方案,在你的认知里叠加起强大的品牌势能,当你有了过节送礼或找工作需求的时候,第一个就会想到它。
为了强化认知,我们设计一个A/Btest。
实验A,男孩为了追女孩,一次送了她7盒巧克力,说“这是出我差给你带的”,女孩收到很开心。实验B,男孩为了追女孩,第1周送给她一盒巧克力,说“这是我出差给你带的”,第2周又送她一盒,说“上次忘记了,其实给你带了2盒”…..直到第7周,才把巧克力送完。换做你是那位女生,同样收到7盒巧克力,谁让你更心动?原因是什么?即实验B叠加了时间的量能,由于时间是高维存在,因此当我们站在时间维度上重复做任何事,都能累积起超越事务本身数倍的能量。
由此,我们引出第三个策略:
3.用高维碾压低维能事半功倍
高维认知解决低维问题,就像用手撕开一张纸。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秦作为势力最大的国家遭到6国联合抵抗,为此秦王甚是苦恼。名士张仪深知合纵软肋,于是给秦王献策,提出连横邦交策略:即邦交为先,伐战为辅。秦王问“靠结盟还能取地?”张仪答“以结好而盟,总无善终,以战而盟,则难止刀兵,如果联合强者以为盟,近可取地,远可取势也”。秦王听后大喜,随即授予张仪卿位,命其推行连横*策。
有趣的是,在献策时张仪还只是个无名小卒,并无品牌力可言,能获得秦王赏识,完全是依靠高维度的战略认知,而这正是当时秦王不具备的。由此可见,当你的内容具备高维度解决方案时,就获得了其他内容永远都无法企及的压倒性优势。
第二板斧:设计流量链路
流量链路就像公路,没有它车子哪也去不了
假设你在荒野开了家旅店,要让客人来,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并尽可能多的触达客户。而这个修路的过程就是设计流量链路。
当今互联网流量主要分为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两种。公域流量池如抖音/小红书/知乎等UGC平台,品牌可以自由设链,但转化效果较慢。私域流量池又分为自己的和别人的池子,如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