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不断创新发展的绿色金融在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中发挥出重要工具作用。
特别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更是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而作为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不仅承担着为实体经济服务、助企纾困稳增长的责任,还承担着保护自然环境、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保险业加快绿色低碳发展
在近日国新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负责人叶燕斐表示,在保险方面,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覆盖面不断拓展,保险资金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参与绿色项目投资建设,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6月,银保监会印发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并将ESG纳入风险管理体系,积极服务兼具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各类经济活动,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在监管部门的引导推动下,上市险企率先承担起了相应责任,并主动披露ESG报告。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引》明确了银行保险机构应当坚持稳中求进,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加强内控管理建立绿色金融考核评价体系,完善绿色金融领域政策框架,使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就在公开场合表示,此前业界对绿色金融的理解还存在一定分歧,因此需要监管部门设定统一标准,若非如此,各金融机构则会在绿色金融的名义下各行其道,导致效率损耗且难以评价。《指引》不仅是一次行业监管的“升级”,更关系到如何服务保障好相关绿色产业发展的需要。保险业在绿色保险方面起步很早,也颇有成效。下一步,保险业需要按照《指引》要求,加大绿色保险的发展力度,以战略高度发展绿色保险业务。
绿色保险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具投融资和风险保障的特性,在加快助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将发挥独特作用。因此,保险业要从战略层面重视发展绿色保险,提升绿色保险供给能力。
ESG纳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体系
此次发布的《指引》不仅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更被视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在《指引》中,银行保险机构重点
《指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应将环境、社会、治理要求纳入管理流程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不仅仅对客户本身环境、社会和治理(ESG)风险进行评估,还需要重点
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认为,ESG企业评价标准是揭示金融风险、为企业提供融资、帮助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准则,银行保险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应以控制ESG风险为抓手。
业内人士指出,《指引》多项内容提到有关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的内容,说明监管不仅认识到这些因素的纳入对资金去向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也已经非常重视它们可能对金融系统健康和稳定造成的影响。
该人士同时强调,银行保险机构内部的管理决策层面在制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的过程中,既要将绿色金融治理工作的责任明确到组织层级,也要明确自身运营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设计分步骤、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路线图,将绿色与可持续纳入公司治理,构建绿色与可持续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深化绿色与ESG产品创新,提升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深度及广度;加快研发转型产品,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建立碳核算和披露机制、环境气候风险分析和管理机制、ESG评价管理机制及信息披露等绿色专业能力。
增强服务“双碳”行动能力
叶燕斐在发布会上强调:下一步,银保监会将推动银行业保险业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一是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二是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政策制度,指导银行保险机构认真落实好绿色金融指引等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管理制度和流程,协同推进气候投融资相关工作;三是提升绿色金融创新与服务能力,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深入研究经济绿色低碳转型路径,积极稳妥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有效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质效。
王国军表示,绿色保险对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文明的进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保险业应充分认识绿色保险发展的社会价值和对行业本身发展的价值,创新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为“双碳”行动提供有力的风险管理服务。
其实,保险业近年来已不断拓展绿色保险服务内容,丰富保险产品功能,持续完善环境、生态、安全等各种责任保险,创新提升绿色保险供给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支持双碳工作的态度和策略上,《指引》要求银行保险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积极支持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建设,支持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污、降碳、增绿、防灾,实施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落实碳排放、碳强度政策要求,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防止“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
同时,银行保险机构要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对高碳资产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在保障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同时,渐进有序降低资产组合的碳强度,最终实现资产组合的碳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