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
(一)家庭金融资产的概念界定
家庭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经济生活以及主要社会活动,是个体采取经济行为最主要的决策主体。家庭金融研究的主要目标即是在约束条件下家庭通过采取适当的金融策略、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以谋取最大的经济利润。
二零零六年,美国金融协会主席坎贝尔首次提出家庭金融的概念,提出家庭金融是指通过利用家庭资金结合金融市场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及金融产品以谋求家庭财富的变化。如何在家庭收入约束条件下进行资产的合理配置以达到财富的最大化,既需要考虑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的相互配置,同时涉及信贷约束以及税务统筹,足见家庭金融具有衔接社会资金链的重要作用。
家庭金融资产来源于家庭将持有的部分储蓄转化为用于投资的金融产品,包括现金及其等价物、股票、银行存款、基金、期权、期货等经营性资产,也包括例如所有和债券等类型的其他金融工具。由此形成了区别于房产、汽车、贵重物品、古玩字画等家庭实物资产的家庭金融资产。根据风险理论,人们常将家庭存款、国债视为无风险金融资产,将股票、基金、债券等未来收益不确定,可能产生本金损失的视为风险性金融资产。
(二)金融资产配置研究的相关理论
1.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假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又被称为消费与储蓄的生命周期假说。考虑到个体在青年与老年不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中年阶段拥有较为固定的劳动薪酬,个体倾向于在生命周期的各个时间采取不同的消费、储蓄及投资行为,且该行为是有阶段性特征的。
结合于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续收入理论,以及众多学者关于个体在生命周期内的收入、消费和投资行为的研究发现,不同年龄区间的投资者具有明显不同的风险偏好及投资策略,相较于较为保守,资产配置倾向于稳定的老年阶段,年纪处于“不惑之年”的中年投资者往往采取更为激进的投资策略,资产配置也相对更加多元化。因此,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投资者理应采取不同的资产配置策略,不可人云亦云。
2.资产组合理论
资产组合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马科维茨于一九五二年首次提出,该理论利用均值-方差模型,首次系统性的分析了收入给定条件下金融产品依据其自身配置采取不同投资比例的问题,通过将收益与风险量化的方式阐述了不同风险偏好下采取的投资行为,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的学者又将消费纳入到效用函数之中,通过动态经济研究投资者如何进行资产选择。资产组合理论发展而来的多因素模型被广泛的应用于家庭金融、证券投资等多种资产配置组合中,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资产的合理配置实现了资源的跨期优化,满足了资金的平滑消费以及效用的最大化。投资组合提出的目的是尽可能地化解投资风险,即“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运用多层次多领域的金融资产组合,有效降低金融风险,谋求最大受益。
3.行为金融理论
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型的建构而言,行为金融理论的假设条件更为实际。这是由于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传统经济理论中的理性人假设、自由市场信息完全有效性假设、市场出清假设很难找到完美符合的使用场所。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传统金融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的结果出现较大的偏差。
于是,斯拉维奇于一九五一年提出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首次将人们的心理因素加入决策过程;一九九四年,美国经济学家米勒提出通过将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的方式能更好的解决资产价格中的问题;
二零零二年,由卡尼曼和乔治梅森创造性地将心理学与经济学在实证研究中结合,进一步的完善了行为金融理论体系。通过运用心理学和决策理论与经典金融学的结合,行为金融学主要探究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识、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引发的市场非有效性。在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研究中,它否认了理性人的假设,承认投资行为中存在认识偏差、情绪偏好等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过渡自信、归因偏差、后悔感觉与羊群心理四个方面。
将行为金融理论运用到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决策之中,能合理地避免情感因素造成的心理障碍,有效避免行为冲动,从而进行理性地投资活动。
(三)“背景风险”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
“背景风险”最早由GollierandPratt系统提出,指无法通过金融市场交易或者分散化投资进行化解的风险,典型的背景风险包括劳动收入风险、住房风险、健康风险等。结合中国居民的微观数据研究发现,改善中国家庭面临的背景风险,合理延长投资资金的配置期限,能够促使投资者更多的参与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金融资产领域。
1.劳动收入风险
劳动收入作为普通投资者收入的主要来源,显著影响其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情况。当面临劳动收入风险上升时,更多的家庭会倾向于将劳动收入投资到无风险资产上,减少风险金融资产的配置比例。大多数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均发现,家庭的劳动力收入风险越高,风险资产的参与程度越低,劳动收入风险每增加1%,居民的投资概率约减少1%。
2.住房风险
住房风险在现有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中是热门研究对象。房地产消耗了家庭的大量借贷用于消费或投资,但其较差的流动性以及难以分散化的经济属性,使得住房市场的价格波动往往对家庭投资者的资产配置产生重大影响。
基于住房的消费和投资的双重属性分析研究指出,仅有一套住房会对家庭投资组合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但是拥有多套住房会提高家庭投资组合的有效性,住房价格上涨的财富效应、住房贷款的平滑消费和杠杆功能会提高投资组合的有效性。年轻家庭收入的消费弹性更低,往往承受着更大的收入与支出的不确定性,房产的消费弹性高于金融资产的消费弹性。
住房拥有数量与风险资产的持有呈U性关系,房产的增加改变了家庭排斥风险金融资产的态度。不同地区的住房资产对家庭金融风险市场的参与和风险金融资产配置的挤出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住房降低了家庭进入风险资本市场的概率与深度,而房贷抑制了住房的挤出效应,房屋正规贷款能够促进家庭参与股市,而民间借款则较少了投资者参与股市的可能性。
目前,房地产投资的挤出效应已然在学术界达成了共识,但住房与生俱来的消费与投资的双重属性,使得房地产在生命周期模型的效用函数与预算约束中都能得到体现。住房的消费属性使得家庭资金受到的约束性较强,对金融资产表现为挤出效应;而如果承担住房贷款同时投资其他金融资产,则相当于为家庭金融投资提供了资金杠杆。
3.健康风险
投资者的健康状况不仅影响着当前家庭用于预防性储蓄的资金占比,还会对未来的预期产生不同的认知。现有理论认为健康风险越大,居民选择资产越趋于保守。
4.其他层面
研究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其他的研究包括社会保障、财富效应、家庭投资决策的异质性等。社会保障是家庭对未来不确定风险的对冲,通过风险补偿以此提高家庭的风险承受能力。社保制度可以从降低居民家庭的风险厌恶水平和提高退休收入的角度促进家庭参与金融市场。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能够显著提高家庭风险资产的持有概率,居民的财富水平也会影响到居民的资产配置状况。富有家庭的投资组合更为分散与合理,其持有股票等风险金融资产的概率也更高。社会资本在家庭金融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履约保证和信息扩散。社会互动对金融市场参与有显著影响。
家庭投资决策的异质性源于居民偏好和家庭环境的异质性。在生命周期的框架下,年龄增长与劳动收入增加会导致家庭金融资产更多地配置于风险资产上;随着退休年龄临近,家庭金融资产则更多地配置于国债等风险性较低的金融资产。
性别也是影响投资决策的影响因素之一。金融知识越多的人可能越偏好风险。金融知识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和风险资产配置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改善地区金融环境、增加家庭资金积累、偏好风险金融资产都对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