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资产最主要的特征是以价值的形式存在,价值体现在市场的交易过程中,可以理解为是无形资产中的一种,是流通的权利,目前所有可以在金融市场中交易的金融工具都属于金融资产。
家庭资产是以家庭为研究对象,包含覆盖家庭全生命周期的资产形式,按属性可以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金融资产一般没有实物,是指用货币计量的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管理性资产;而非金融资产包括不动产、汽车、黄金等有实物形态的资产。
本文根据金融产品风险的不同,将金融资产分为三类,即防守型资产,稳定型资产,进攻型资产。防守型资产是指类似于现金、银行活期存款、货币基金、信用卡等能够满足日常花销,方便存取的资产,这类资产是风险性很小,但收益相应也较小。
稳定型金融资产的收益要大于防守型金融资产,但灵活度相对较弱,存在一定的时间限制,如国债,银行定期存款,银行大额存单,银行理财,短期债券,固收等等,这些收益的产生主要以利息为主。
进攻型资产的风险程度最大,如股票、基金、衍生品、互联网理财等等,这类资产通常具有较高的年化收益,但伴随市场的变动,其市值也存在较大的波动。
行为金融学理论传统金融理论假设市场是有效的,投资者是“理性”的,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和指导了人们的投资决策行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主导着整个金融学的发展。但随着对投资者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投资过程中的表现并非完全“理性”的,传统的金融学理论很难解释一些特殊的经济学现象,如“羊群效应”、“阿莱斯悖论”等,传统经济学家在之前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函数的升级,但依然无法进行能准确的解释。
至此,经济学家开始探索新的道路,将心理学的因素融入金融学的研究体系中,充分考虑人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突破了传统金融学理论的束缚,将单纯的公式和数字研究上升到了人性的研究,从而创造出了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是研究金融市场个体行为的新路径,解决传统金融学理论无法解决的部分。前景理论就是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真正把心理学融入金融学,彻底改变了行为金融学最初的理论地位前景理论认为由于每个人基于的参考点不同,所以面对风险时会有不同的态度。
前景理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发现人的决策选择取决于预期与设想之间的差距,而非结果本身。人们在进行资产配置时会进行一个结果的预设,作为投资回报的参考,位于参考点不同位置的结果,投资者往往表现出不一样的行为。
综上所述,行为金融学是传统金融学理论与认知科学的结合(心理学、社会学),是对传统金融学的补充,该理论的指导意义在于指明生活中的投资参与者是非理性,存在情感因素影响他们的投资决策行为,而情感因素表现为金融素养中的主观金融素养,该理论表明了金融素养会对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马克维茨提出的,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该理论意在表明投资会尽可能地追求最优组合,即在确保较高收益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规避风险;或者在确保较低风险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投资收益。
投资组合理论以量化的形式来对收益和风险进行表达,引入了均值和方差的概念,即均值代表收益率,方差代表风险,通过均值和方差间的计算和构造,最终找到满足自身的投资组合。
在此之后,经济学家威廉·夏普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升华,一改以往的传统分析形式,而是从实用性出发,构造了CAPM模型和夏普比率,成为了投资过程中挑选金融产品的重要法则,进一步丰富了投资组合理论。
综上所述,投资组合理论论证明了资产风散化对于金融资产配置的意义,奠定了资产配置的理论基础,投资组合理论说明投资者需要沿着有效投资边界选择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组合,而金融素养高的群体拥有丰富的金融知识。
能更好的计算金融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从而更好地分散化投资,即投资者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不同资产之间的组合,来尽可能地形成最优的投资组合。
有限参与和有限理性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各类金融产品的发展也相对成熟,同时居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升,可支配资金也越来越多,但进入股票、基金等金融市场的资金却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仍有大部分的居民没有投入到金融市场中去,风险性金融资产的持有比例保持很低,这个现象就叫有限参与。
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来进行判断,以此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方案,但由于信息的来源存在较大的差异,往往我们获取到的信息的有限的且不完整的,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人们做出的判断往往不是最优的情况,这就是有限理性。
因为信息差导致认知的偏差,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从而使其误认为自己已经做出了最优的决策,但实际的行为会使最后的结果差强人意。
综上所述,有限参与和有限理性是对行为金融学的进一步解释,表明人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在于信息获取、个人认知等情况的不同,而信息获取、个人认知等概念属于金融素养的一部分。
该理论证明金融素养的不同造成了投资组合的差异,奠定了金融素养对于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理论基础,不同的金融素养水平参与金融市场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金融素养作为人力资本是会根据教育、环境等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水平,同时,金融素养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投入而提升,奠定了金融素养研究的重要意义。对上述理论进行总结,投资组合理论表明了资产配置的多样性,投资者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不同资产的配置,而行为金融学表明金融素养会对资产配置产生影响。
有限参与和有限理性证实了金融素养水平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资产配置结果;最后,将金融素养作为人力资本,表明了金融素养是可以通过外部方式进行改变的,说明通过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可以提高金融素养水平。
金融知识包含受访者对于金融市场的理解、利率的计算、通货膨胀的理解、金融产品的认识等。金融知识可以帮助受访者更加充分地理解金融市场,从而更好地抓住投资近,产生更丰厚的收益,同时较高的金融知识储备可以帮助受访者采用更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从而分散风险;金融态度则是受访者对于不同理财产品的偏好以及对参与金融市场的积极性。
不同的金融态度对于金融产品的偏好是不同的,风险偏好型的受访者会增加风险金融资产的比例,从而增加投资组合的收益;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