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对多元旅游生活的追求也不断增强。尽管疫情给旅游业带来的冲击仍在持续,但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不会改变。从旅游业态上来看,文创商业旅游、工业体验旅游、交通服务区旅游、城市区域旅游、景观农业旅游等等,旅游正在渗入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出诸多大转变。在新时代,旅游业应进一步发挥综合性优势,适应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一起盘点六大转向,找寻持续深耕的支点。
01
旅游市场动力
“供给侧发力”转向“需求侧发力”
传统旅游业是借助于改革开放所形成的世界旅游需求起步的,很大程度依赖于外部旅游需求的持续注入。在旅游供给不足、外部旅游需求既定的特定环境下,政府主导战略促使行业从供给侧入手发展。这就形成了供给决定需求的固定思维。智慧旅游、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的提出、度假区建设、旅游景区建设、休闲街区的建设,这些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都是从供给侧入手来解决旅游发展的问题的。应当肯定,这些工作对推动我国旅游的发展、旅游产业体系和产品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成绩不可小视。而从我国旅游发展历程来看,推动旅游大发展的大都是需求侧推动的结果。比如,我国国内旅游的大规模兴起是年,起因是国家调整了假日制度,全年形成了三个黄金周,旅游需求有了连续性的时间保证,国内旅游获得大发展的条件,到年国内旅游达到60亿人次;我国出境旅游的大规模兴起是年,起因是国家放宽了中国公民申请护照条件以及中国公民换汇申请额度,使得中国出境旅游快速发展,到年,中国出境旅游达到1.5亿人次。进入新发展阶段,旅游产业体系日渐完整,如何放大旅游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效能,提升旅游贡献率,盘活旅游领域沉淀资产,是新时期旅游发展的重要任务。就当前来说,在继续进行旅游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同时,通过旅游需求侧的制度性调整,激活潜在需求,是推动旅游有效增长的关键。我国有巨量的潜在旅游消费需求,但还缺乏有效释放,多种旅游形态难以形成完整体系,“千军万马过观光旅游独木桥”。就现实来说,在世界上占有较大比重的研学旅游、房车旅游、海洋旅游、工业旅游,在我国的发展虽已有起色,但仍任重道远,其一定程度受制于需求侧制度性的约束。新旅游要改变以供给侧为中心推动旅游发展的固有思维,通过系统性的需求侧管理与制度调整,推动形成旅游市场新发展格局。02
旅游要素配置
“组合化”转向“独立化”
不同的旅游要素在实现旅游行为中的重要性不同,旅游者对其配置方式也有所不同。在传统旅游市场,旅游行为主要是观光旅游,“游”是核心要素,其它各个要素围绕“游”进行组合,形成了以旅行社、旅游线路、旅游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组织和空间组织。随着旅游深度发展,旅游行为向度假旅游、休闲旅游不断演变,旅游行为的需求变化也使得旅游要素的供给配置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种变化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旅游要素独立化。旅游要素从原先的组合化向独立化演变的前提,是旅游行为对旅游要素的依赖性的区别。观光旅游依赖的是“游”的要素;度假旅游依赖的是“住”的要素;休闲旅游依赖的是“食”和“娱”的要素。当多种旅游行为并存于同一个旅游市场,同处于一个旅游目的地时,会使旅游要素向独立化方向发展;当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成为一种趋势时,会引起旅游产业组织和旅游空间形态发生重大调整。进入新发展阶段,主题酒店、精品酒店、民宿等一批新业态兴起,一大批度假区、露营地、风景道开始建设,便是度假需求促使“住”的要素独立化的结果;旅游文化演艺、旅游节事、赛事兴起,多地休闲街区、文化街区强化建设,是休闲旅游所带来的“食”和“娱”要素独立化发展的结果。可以说,旅游要素独立化发展是新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国旅游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新旅游可以探索以要素独立化来构建旅游产业体系和空间体系。03
旅游方式
“生活方式”转向“生活+学习+成长”
旅游作为人类社会特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其基本属性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三种不同属性。从经济属性看,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文化属性看,旅游是一种学习方式;从社会属性看,旅游是一种成长方式。以往的发展中总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