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往事回顾我小的时候就盼过年
TUhjnbcbe - 2021/4/28 8:29:00

往事回顾——我小的时候就盼过年

春节快要到了,想起我的小时候,每年一到冬、腊月就盼过年。在这个时间里,大人们就会慷慨解囊,把忙碌一年的积蓄拿出来,购买年货,杀猪宰羊,目的是想叫全家老小过个快乐祥和的春节。

六十年代在农村哄小孩有个歌谣,“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所以,儿童时期的我很想过年,过年期间玩得好、吃得好,无忧无虑。

老爸老妈平时省吃俭用,想尽办法把最好吃的都留到春节期间享用。

▲杀年猪吃杀猪菜。

那个年代虽然经济条件还不如现在,但是,在我的家乡黑龙江农村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想尽办法要杀一头年猪。可以说,谁家不杀年猪会叫别人家笑话,说你家大人不会过日子。

农村人都会攀比看谁家杀的年猪大。多数人家的年猪都得饲养到一年以上,(叫隔年陈)超过三百斤以上,肥膘都得一巴掌厚,这样的猪肉吃起来特别地香。

为啥要杀大点的年猪呢?你可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年到头很少能吃上猪肉。只有杀大一点的年猪才能留有部分猪肉腌制起来,等到夏季豆角下来时加点咸肉炖着吃别有一翻风味。杀年猪不单纯吃猪肉,还要把猪身上的水油、板油和肥肉熬一大坛子猪油,满足平时一年的食用(当时每月每人只有二两豆油的定量)。

杀年猪的这天,家里特别热闹。老爸几天前就约好几位帮手,提前做好杀猪前的准备工作。什么杀猪用的工具,捆猪的绳子。我还得到左邻右舍家借吃饭用的桌椅板蹬和碗筷,就像办喜事那样,把亲朋好友请到家中吃猪肉。

老妈老早就把酸菜切好,酸菜和猪肉炖得满满一大锅。就猪肉也得用上一角子(一头猪的四分之一)。

咱们家乡人特别纯朴,村中相互宴謝吃杀猪菜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所以,杀猪菜准备得相对要多一些,才能满足客人们的食用。

▲黑龙江人爱吃粘豆包。

那个年代细粮很少,大米白面少得可怜,所以,*米面蒸的粘豆包特别“受宠”。

生产队每年特意多种点糜子(碾成米当地人叫大*米)分给社员,为改善农民生活早作准备。一般人家都得用水淘大*米一麻袋约斤左右,再到碾子上面碾压,用细罗簺出的*米面再掺上三分之一苞米面,发酵后才能蒸出可口的粘豆包。

蒸粘豆包是一个技术活,也是黑龙江人过年时的一道靓丽风景。蒸粘豆包的方法步骤都有讲究,弄不好吃起来没有味道,口感不好。

我家人口多,每当过年前都得集中蒸两次粘豆包,每次都要蒸五六锅,放到仓房装在撴子里冻起来,要吃时就再捡到锅里重新馏透以便食用。

老妈会发面,蒸出的豆包不用放碱不起宣还不酸,又筋道又香甜,兄弟姊妹们都爱吃。左邻右舍都很羡慕,常到我家取经,母亲还不厌其烦的教人家。蒸粘豆包也成了农村春节文化的一部分。

写春联贴对子放鞭炮,扎灯笼冻冰灯,增添农村春节文化氛围。当时农村有文化的人少,能写毛笔字的更少。

所以,一到春节前能写春联的老师让乡亲们排队等待,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忙个不停。

我们家里要写里屋门两副,外屋门两副(包括仓房门),还要写供奉三代宗亲牌位。外面还有出门见喜、余粮满仓、肥猪满圈、金鸡满架等等,得买两张红纸才能够用。

▲自己动手冻冰灯,扎灯笼。

六十年代农村还没电灯,过年时我就用家里的水桶装满水(最好把水烧开,冰灯光洁度好)放到外面,等到周围的冰冻成约五六公分厚,在上面打个洞把中间的水倒掉,用火烤一烤水桶的周围,冰灯就能拿出来了,再适度加以装饰,里面点上蜡烛就成一个漂亮的冰灯。

春节前后小朋友们都要把家里的红灯笼点亮,拎到大街上玩耍。

我家没有灯笼,我就照着人家的样子用高粱桔绑扎成框架,外面再糊上彩纸,老妈还用红纸剪成吉祥物(剪纸)贴到上面,一个美丽的灯笼就做成了。每年我的灯笼样子都有所变化,增强了我的创新能力。

▲放鞭炮是小伙伴们的最爱。

老爸老妈每年都要给我点钱买几挂鞭炮。农村人过年都有讲究,再穷也得有个响声(动惊)。

我把鞭炮分成几组,年三十、年初一、初三(送神)、初五(破五)和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有鞭炮可放,彰显出春节期间欢乐祥和的气氛。

为活跃节日气氛,小伙伴们为节省还把整挂鞭分解拆开一个一个地拿在手上点燃后再抛向空中,相互比势看谁玩的花样多,玩得开心又快乐。

张贴年画是春节活动又一重要环节。各家各户都要买几张年画贴在房间的墙壁上。大人孩子都要相互比势观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议论的重要话题。

当时天津杨柳青年画最为大家情迷,历史题材、革命战斗故事、英雄人物更受欢迎。

妹妹们就更高兴了,除了吃得好玩得好之外,老妈还会给她们做一身花衣服,买二尺红菱子扎到头上,花花綠绿显得格外漂亮。

在外玩跳皮筋,到屋里坐在炕上欻(chua)嘎啦哈玩得特别开心。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灶王爷要升天。

过小年这天早上,老妈就得准备一些供品摆放到灶台上方有个供奉灶王爷的牌位,再点上三柱香拜上几拜。

等到晚上老爸就把那张灶王画像请下来,放在灶门口点燃烧掉(得叫升了),口中还要叨念“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些言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人转《丁香孝母》中就有灶王爷一份功劳)。

供奉灶王爷灶王奶,在民间有很多传说。主要是教育人们积德行善、做好事,特别是传承家庭美德,为子女树立榜样有很大的影响力。

其中,有吃灶糖这一环节,意思是说叫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保佑家人平安。小孩子吃灶糖粘住嘴,平时在家里家外不要乱说乱讲(假话),从小就培养一个会说话(嘴甜)的好孩子。

▲丰盛的年夜饭。

在黑龙江农村所说吃年夜饭,我理解为应分两部分组成。

因为冬季昼短夜长,当地人们习惯吃两顿饭,所以在年三十下午三点钟就开始吃年夜饭,一直到晚上九点钟又要接神(发纸)、放鞭炮、吃饺子,都应该是年夜饭的范畴。

可以说年夜饭非常重要,老爸老妈想了很多法子来筹备这顿年夜饭。根据各家习惯和家庭成员而定做年夜饭,数量与质量就不必细说。

年三十早饭后,我的任务就是张贴春联,还要帮着老爸老妈粘贴三代宗亲牌位,摆放香炉及供品(包括灶王爷)。

老妈上午还要蒸馒头,讨个好采头——争口气(包括上供用的馒头)。同时,还要上几道菜,点燃三柱香,爸妈和我还分别磕头祭祖,祈祷先人保佑家人平安。

一切程序过后,下午三点钟一家人才能坐在炕吃团圆饭,饭前我还得给爸妈磕头问安。此项仪式一直延续到中学毕业,文革后期改为敬礼(女孩只能敬礼)。

年三十晚上九点钟又要放鞭炮接神,吃饺子。

晚上五点多钟老爸就把所有房间的灯都点亮(包括仓房),那时还点煤油灯。

老妈和妹妹们又要和面剁馅包饺子,准备九点(发纸)接神,放完鞭炮好吃饺子。我就是这个时候学会包饺子的。

老妈还在包饺子时放上两枚硬币,人家都说谁吃到硬币谁就有福。

每次能吃到的都是我的老爸。看起来老爸才是有福之人,儿孙满堂,我们都沾他老人家的光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快到晚上九点时老妈又下厨房烧水煮饺子,同时,我与老爸准备接神(发纸)。

在院中间点着一堆火(有点像在篝火晚会),再把事先准备好的烧纸(纸钱)点燃,同时我又把鞭炮点响,以示迎接五路神仙的到来,祈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心想事成,万事如意!阖家快乐,幸福安康!

外面的仪式过后,才能返回房间给祖宗上供磕头和祈祷,最后才能上桌吃饺子,欢快度过大年三十除夕之夜。

大年初一,早饭后我就到亲朋好友家拜年,同时顺便找小伙伴们去玩。大人们也要到左邻右舍串门问安。

有的打扑克下象棋、听广播,个别的也动点输赢,都属于娱乐性质,很少有*博的,社会风气良好。

俗话说得好,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正月里特别热闹,经常有各村(大队)秧歌队、文艺演出队相互交替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我感觉到六十年代的春节,虽然物质与文化生活不如现在,但是,传承社会精神文明和民族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稳定社会,提高人民*治觉悟,提升正能量有着不可估量的功效。

作者:吕学文(铁歌)

责编:方迎欣《白浪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往事回顾我小的时候就盼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