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治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经典病例分享不一样的颌下区肿块
TUhjnbcbe - 2021/5/7 4:40:00
HR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feedsearch.net/feidian/3400.html
⊙作者/王玉杰⊙单位/医院

病例回顾

患者男43岁,主诉「发现左侧颌下无痛性肿块3年余」。查体: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左侧颌下可触及10cm×8cm肿块,质韧,边界清楚,活动度可,无压痛。超声所见左侧颌下区探及皮下软组织明显增厚约35mm,形成团块样混合回声,高低回声夹杂,边界不清不规则,其内血流信号较丰富,肿块周边见多枚实质性低回声,边界清,皮质明显增厚,髓质受压变形,淋巴门可见,左侧颌下腺受压移位,肿块与颌下腺分界不清。超声提示左侧颌下皮下软组织混合性肿块,考虑颌下腺病变来源,建议进一步检查。图1左侧颌下皮下软组织内探及团块样混合回声,高低回声相互夹杂,边界不清不规则图2肿块与左侧颌下腺之间分界不清,左侧颌下腺受压移位图3左侧颌下混合回声肿块内探及较丰富彩色血流信号图4上述肿块周边可见肿大淋巴结,皮质增厚,髓质受压,淋巴门结构可见图5上述颌下肿块内探及动脉血流频谱图6图7图6-7影像学检查:显示该位于左侧颌下腺下缘,颌下间隙区,咬肌及下颌骨下缘可见团块样软组织信号影,与左侧颌下腺分界欠清图8图片来源:作者提供图9图8-9患者手术所见和血常规检查术后病理1、左侧颌下腺、左侧颈部Ⅲ区淋巴结嗜酸性淋巴肉芽肿。2、Ⅰ区、Ⅱ区、Ⅲ区淋巴结检及淋巴结共1枚,径0.2-2.0cm,镜检示: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医院会诊意见(左侧颌下腺及左颈淋巴结),反应性淋巴结增生,见滤泡增生,滤泡间区及部分滤泡内多量嗜酸粒细胞浸润,倾向木村病。免疫组化标记结果:滤泡间区细胞大部瘤细胞CD20(+)、CD79a(+);生发中心CD10(+)、Bc1-6(+)Bc1-2(-)ki-67+(90%);滤泡树突细胞CD21(+);滤泡区间细胞大部CD3(+)、CD5(+)、ki-67+(约10%);浆细胞MUM1(+)、部分k+、部分A+;散在大细胞CD30(+);组织细胞CD68(+);S-(欠满意)。

病例讨论

患者状态较好,以颈部皮下肿块就诊,质韧无压痛,超声所见左侧颌下皮下软组织内探及团块样混合回声,边界不清不规则,内部回声不均,高低回声相互间杂呈类似「木纹」结构。肿块内未见明显钙化,其内彩色血流较丰富,可能与病灶内血管分布丰富,血管增生明显有关,且周边可见多枚肿大淋巴结,皮质增厚,淋巴门结构均显示清晰和欠清晰,结合病史考虑木村病Ⅱ型(弥漫型)。临床中木村病少见,检查者对本病认识不足,故易发生误诊。临床中有以下表现者应考虑本病可能。1、中青年亚洲男性,无痛性皮下肿块(多数位于头颈部)。2、局部淋巴结肿大。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该部位木村病需要与颌下腺疾病及颌面部软组织肿块相鉴别:如颌下腺炎性疾病、颌下腺混合瘤、涎腺淋巴上皮病、颈部转移癌、结核、脂肪瘤、血管瘤,等相鉴别。

总结

木村病(Kimuradisease,KD)是一种少见的,原因未明的慢性炎性疾病,又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以淋巴结、软组织及唾液腺损害为主的慢性炎症疾病。本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20~50岁,病例主要分布于亚洲地区,病变呈良性过程。临床多表现为无痛性的头颈区域皮下深部位的软组织肿块,周围淋巴结和唾液腺常受累及,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腮腺,其次为颈部,耳周、眼眶、颌下、腹股沟、肘关节等,手术治疗是首选治疗方法,但易复发。目前木村病的诊断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需结合相应临床表现和血液检查可考虑此病,诊断主要依据活组织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査可发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和血清IgE水平的增高,淋巴结活检提示以嗜酸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参考文献:[1]李泉水.浅表器官超声医学..1版北京:人民*医出版,:49-50.[2]林晓,应莉,谢作流,胡元平,侯遥,郑华敏,等。木村病的超声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32(6):-.[3]邹鑫,徐蕊,刘柱,娄卫华,等。木村病43例临床分析,河南医学研究,,5,28,(10):-.[4]孙国臣,刘峰,孙彦,等。37例木村病临床分析,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32(10):-.

编辑/苏姗

投稿邮箱/

.
1
查看完整版本: 经典病例分享不一样的颌下区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