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華人知音免费订阅
普遍认为,寒食节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为了悼念功臣介之推而产生的节日。(图片来源:手绘插画志清)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这个传统节日不仅与新年、中秋节与端午节同时列为中国四大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又跟冬至节同样具备节气及民俗节日双重特色,只是它究竟有何特殊意义,与寒食节又有何关系呢?人们在这一天主要在进行什么民俗活动呢?接下来就让笔者简单地跟您介绍一下。定于二十四节气“春分”后的第十五日的清明节,其实与寒食节关联甚深。因为普遍认为,寒食节、清明节均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为了悼念功臣介之推而产生的节日。当时晋公文重耳即位之前,终日在国外流浪,幸好身边有一名对他不离不弃的忠臣介之推。提到介之推,大家多半联想到他曾经在重耳饿得发昏时,割下自己的腿肉让重耳充饥的故事。正因介之推如此患难与共,让苦熬十多年的重耳,在取得帝位并大封功臣之际,忽觉遗忘了介之推,遂愧疚地急寻介之推,盼能顺利邀请他当朝为官。可惜介之推无意仕途,决定携母远走,隐居深山。重耳知晓此事后,即下令烧山,希望能逼出介之推。孰料,最后却换来介之推与母亲紧抱着一棵大树,被烈火活活烧死。重耳纵然悔恨不已,也于事无补,只能好好地纪念这一名忠臣。于是,介之推辞世的这一日、每年冬至过后的第一百零五日被定为寒食节。民间百姓从这一天开始的三日内,家家户户均不生烟火,只吃寒食。至于清明节,则传说是晋文公在介之推逝世将满周年的前一天,先在山下进行寒食一日,待第二天上山正式进行祭拜仪式时,因发现介之推最终身亡之地──一棵柳树下已经长出了鲜嫩枝叶,遂在折了支柳条,编成个圈儿带在头上之余,还将那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因此,这一日就被定为清明节。不过,虽然寒食节的翌日被定为清明节,但仍有部分地区是选在清明节的前二日过寒食节的。提及清明节,多数人往往联想到象征着慎终追远的扫墓,以及充满愉悦气息的踏青郊游等活动。其实,一般认定清明节必当进行的习俗活动是扫墓,也就是祭墓,中国人古时即有这一项传统习俗。汉代之后,墓祭与庙祭并重,平常百姓人家,是墓祭较庙祭重要,因为寻常百姓的祖先并不一定有庙。不过,并非家家户户都是固定在清明节这一天扫墓,部分人家是选择在元宵节过后就开始扫墓的。只是,依照往例,民众会在清明节之前完成扫墓仪式。当百姓赴郊外完成扫墓祭祖后,眼见这一天是个春光明媚的好日子,可不能浪费了好时光。于是,大家携老扶幼,相约来一场美好的春游。因此,清明节不仅仅是在怀念祖先的过程中,展现慎重态度的时日,同时是在踏青历程中,感受春满大地的欢乐轻松、生气勃勃的好时机。另外一提,4月4日除了是清明节之外,台湾还将这一日订定为儿童节,并将3月8日妇女节及儿童节合并为“妇幼节”,好让父母陪同小朋友们欢度佳节。版权声明
除特别注明均来源网络。我们注重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我们会及时删除
长按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