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治疗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
TUhjnbcbe - 2021/5/30 22:15:00

-素语-

花扣半边不成圆。

啪嗒啪嗒,啪嗒啪嗒,是缝纫机的踏板在响,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机针飞速,手指聚拢布条,离针半寸。

刚睡醒的眼眯起,看过去,是母亲在夜里制花扣。

布料要剪裁尺寸方形,从背面缝合,再从正面掏出,用最细的针,翻好后是不见痕迹的长条。慢慢地拿熨斗熨过去,长条有了明显的折痕。

必要时用镊子,手指翻转,眼花缭乱,很快就打出好看的结。圆滚的纽头,一字直扣,盘花扣,菊花纽,各式各样。

一对一对的花扣摆好,缀在衣服上,一左一右,刁钻得好看。

盘扣配起来的衣服格外得端庄大气,深得中老年人的喜欢。母亲买来的布料,常常是暗红色,紫金色的厚重料子销路最广。那些年轻花哨的轻巧料子,倒是不太容易销出去。

母亲接这样的活计,从客人过来量体,到裁衣,到盘扣点睛。这样的衣裳,要耗去一周到两周的时间,才出成品。

客人取衣,先试穿。看裤脚,看裆,看袖子,最后,要仔仔细细地检查盘扣是否工整干净。才给工钱。

盘扣,又叫“纽袢"。按照老北京的通俗说法,叫做用布盘成的盘扣扣头被称作“算盘疙瘩”,一个纽袢可分成一个“公袢儿’’(有疙瘩的一边),一个“母袢儿"(有套环的一边)。

盘扣最开始来源于结。最开始的结是远古时期的人们为了记录事件而打下的,也就是结绳记事(当时还没有文字)。后来衣服也出现了结,将人们平时穿的宽衣大袖往窄衣造型中转变。

从清代到民国,盘扣一直是中国人较为流行的门襟闭合件。

清代康熙骑射图

民国女性

“以色列在中国”系列,犹太摄影师Sanzetti于沪拍

清代常用一字扣,到了民国时期,旗袍的流行使得盘扣的造型更为丰富,其中的盘花扣深受太太们的喜爱。

张爱玲在年的小说《连环套》53中,写赛姆生太太(霓喜)的家:“正中的圆桌上铺着白蕾丝桌布,隔着蚌壳式的橙红镂空大碗,碗里放了一撮子揿纽与拆下来的软缎纽绊(即盘扣)。”(ps:因为当时的旗袍是较少洗涤的,如要洗涤,盘扣往往也是先要拆卸下来的。)

清末民初,油布荷花手绘学童包

小时候总是嫌盘扣麻烦。一件小小的衣裳,从头到肚脐,要5只扣子。每天贪睡,急急忙忙地起床,再碰上这么多扣子,急起来一个都扣不上。

也曾对塑料制成的扣子,情有独钟过。纽扣圆粒大小,红的,晶亮的,蓝的,灰的,白的,各色都有,带上扣眼。新衣常常送一只扣子作备用,拆掉吊牌的时候,总是搞不清备用扣子丢到哪里去了。

再精致一点的,是金属纽扣。圆的,镶满错落有致的碎钻,冰冷生硬,放在手里有沉甸甸的质感。

有时候会怀念那枚手作的盘扣。软软的,内层垫了衬布,有点硬。扣子掉了也不怕,母亲会用线缀到根底,一点点细密的针眼都不会显。

扫下方

1
查看完整版本: 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