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看到大家留言询问,家里还不到一岁的宝宝居然会假哭!
小小年纪什么都还不懂,居然已经发展成「戏精」了?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请冰玉老师来和大家聊聊假哭这个话题。
小婴儿什么时候
开始学会假哭的
带着同样的疑问,日本的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长达六个月的实验项目,记录了两个女宝宝R和M,从7个月到14个月之间有关「哭」的成长记录。
实验期间,小婴儿每个月都会有2次记录时间,每次半个小时。研究人员针对记录下来的个「哭」的片段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在将近一岁时,婴儿开始出现社会性哭泣-社会交往性质的哭。
这种社交性质的哭泣并不是因为身体不适引起的,比如「困了」「饿了」的生理反馈,又或者「磕了」「碰了」的生理痛感,而是宝宝们一种引起大人注意,达到自己目的社交方法,也就是「假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假哭」是宝宝们表达社交情感的传声筒,有时候我们听到宝宝哭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体有多难受,仅仅只是想让你过去看看他。
在实验中,两个小婴儿会因为被单独放在一边而哭,也会因为陌生人靠近而哭(Nakayama,)。
图片来源:Nakayama,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间段,小婴儿已经掌握了假哭的技能。
那么,研究人员是如何界定婴儿的真哭与假哭呢?
实验发现,婴儿哭泣前和哭泣后的情感变化是很重要的一点,小宝宝在大声哭泣前后的情感变化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情感消极式哭泣
宝宝哭泣前的一段时间里,表情就已经呈现出难过低落的情绪,从而导致情绪的崩溃大哭。并且在停止哭泣后,也依然会难过一阵子才能恢复正常。
观察对象中的宝宝M被观察到更多的都是情感消极式哭泣,也就是正常的哭泣。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那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能预示着宝宝在假哭呢?
情感积极式哭泣
情感积极式哭泣只有在正在哭泣的时候,宝宝看起来是难过的。
他们常常是上一秒还表现出开心的表情,然后就开始哇哇大哭。并且当妈妈们抱起他们时,立刻就能停止哭泣,情绪瞬间由阴转晴,恢复开心的状态。
宝宝R就经常出现情感积极式哭泣,也就是我们说的假哭(Nakayama,)。这种假哭是带有某种意图和目的的,宝宝希望通过这种假哭去给父母传递某种信息。
在生活中也可以这样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如果你发现宝宝的情绪状态是从低落——哭泣——安抚后慢慢缓解,那大多数情况是真哭。
但如果宝宝的情绪状态是从开心——忽然哭泣——安抚后立刻缓解,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眼泪的「干哭」「干嚎」,那很有可能就是假哭啦。
有趣的是,宝宝R在观察记录开始的时候,也是一枚真哭宝宝。在八个月时,她表现更多的还是情感消极式哭泣——真哭,然而到了九个月大时,她开始频繁的出现假哭。
因而我们可以了解到:假哭也是一个习得过程,不到一岁的宝宝们,开始学会了假哭。
小婴儿为什么会假哭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不会说话的小婴儿来说,哭就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告诉大人他们饿了、困了、难受了,
假哭也不例外。在宝宝们还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日子里,他们会用「假哭」的方式来和大人们沟通。
很多时候,假哭是为了告诉大人「我在这里,快看看我」,吸引大人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从两个宝宝的家庭构成和注意力认知来解读她的假哭行为。
宝宝M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而R的家庭中有三个孩子。所以,R从小就更有竞争意识,因为大人的注意力是分散给三个孩子的,她需要吸争夺引大人的注意力。
宝宝R在9~11个月大小的时候,目光开始经常性追随妈妈,她在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