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肪瘤治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美日酒店行业市场空间比较研究与投资策略
TUhjnbcbe - 2023/1/18 21:43:00

如需报告请登录。

国内酒店行业天花板远未到来,相比美日而言进入整合优化阶段的时间尚短,产品结构优化和连锁化率提升将成为下一阶段增长的核心动力,经我们测算,市场规模长期仍有1-1.5倍空间。

1、成长依旧,我国酒店行业天花板远未到来

作为现代酒店发源地,美国酒店业已有近年历史。日本将现代酒店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具有东方特色的酒店生态。尽管中美日三国酒店业发展起步时点不同,文化属性各异,但却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规律。我国现代酒店业发展至今不过40年,相比美日而言进入整合优化阶段的时间尚短,产品结构优化和竞争格局改善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1.1、中美日现代酒店史:起点各异,殊途同归

经济活动与交通网络是酒店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现代酒店业发源于美国,年埃尔斯沃思·密尔顿·斯塔特勒在美国纽约州建造了第一家商业酒店,将酒店从贵族社交场所变为向商旅大众提供住宿等服务企业。虽然起步时间各异,但中美日三国现代酒店业呈现出同样的发展规律,至今都已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发展期-快速扩张期-整合优化期。

1.1.1、初步发展期

美国:始于19世纪20年代,其中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豪华饭店时期(s):工业革命技术进步带来古代客栈向现代酒店业转型,设施和服务都取得巨大进步,酒店专门服务于贵族名流;2)标准化酒店时期(s):交通革命使中产阶层

流动性增加,酒店消费向平民化过渡。随着社会人口结构和出行方式变化,标准化酒店应运而生,为之后的快速扩张奠定基础

日本:始于19世纪60年代,黑船事件后日本被迫打开国门,与欧美进行贸易往来。商贸活动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到访,于是日本兴建第一批豪华酒店以接待外国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初步发展。起初为了促进入境旅游和对外贸易,酒店主要以接待外宾为主,因此又被称为“旅游涉外饭店”。由于缺少管理经验,我国先引进中外合资、合作饭店,随后再发展本土酒店管理公司。同时期国家批准了《旅游涉外酒店星级评定标准》,实施对酒店业的管理,以缓解旅游者和酒店之间的信息不对等。

1.1.2、快速扩张期

美国:20世纪50年代,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大众休闲时间增多。同时交通技术再次进步,飞机从*用转为民用,城际道路网络逐步完善。传统旅行方式逐渐被汽车和飞机所取代,美国迎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者的出行范围也更加广阔。汽车旅馆和中档酒店先后出现,在标准化基础之上,创新性地引入特许经营模式,实现大规模快速连锁扩张。

日本:20世纪60、70年代东京奥运会和大阪世博会的召开为日本酒店业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国际盛会带动了新干线、国内航线和高速公路网投资,为了接待外国来宾和国内游客,日本国内掀起了酒店建设高潮。但在80年经济泡沫时期,大规模公共事业投资和地产投机刺激酒店业非正常发展,为之后的行业过剩埋下隐患。

中国:0年以后中国酒店业开始快速扩张。类似于50年代的美国、60年代的日本,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增速上行、基建投资加大、人均收入提升,催生了如家、汉庭等一批经济型品牌连锁酒店。酒店进入大规模扩张阶段,除了传统星级评定外,品牌重要性逐步提升成为重要品质背书指标。

1.1.3、整合优化期

美国:20世纪80年代美国国内市场逐渐饱和,酒店进入存量整合、结构升级阶段。美国酒店业一方面注重“质”,通过收益管理、流程再造、品牌延申等新战略全面提升酒店品质;另一方面,在美国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金融工具帮助下,通过契约协议(如特许经营、委托管理)或直接投资(如合资、收购)等方式提升行业集中度、开启全球扩张。如今美国酒店业已经成熟,规模基本稳定,但Airbnb等新商业模式的诞生也给传统酒店业带来了挑战。

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酒店业陷入十年停滞期。在低欲望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日本人更倾向于节俭简约消费习惯。90年代末,有限服务型酒店在日本发展起来,此后日本酒店业呈两级分化趋势,一边是泡沫经济及之前时代留下的豪华酒店,另一边则是仅提供住宿和早餐的有限服务型酒店。

中国:经历十几年快速扩张之后迈入整合优化阶段。年前后一线城市酒店市场逐步饱和。在“消费升级”和“八项规定”背景下,中端酒店市场成为主要发力点。酒店集团之间收购迭起,市场集中度大幅提升,行业龙头地位基本稳定。

1.2、酒店行业驱动力由“量”到“质”转变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驱动酒店业发展的因素包括:1)经济因素:经济繁荣带来居民收入水平日益提高;2)时间因素:休假制度完善刺激大众旅游出现;3)交通因素:以铁路、航空公路为主的交通设施拓展了居民的出行范围;4)管理因素:特许经营等创新模式的出现使得酒店大规模扩充成为可能;5)资本因素:REITs为代表的资本力量推动酒店业兼并重组、结构升级。其中,经济、时间、交通因素影响消费者需求,而管理、资本因素推动酒店规模扩张,结构转型。

从规模上看,酒店业紧跟经济发展、交通进步、大众旅游时代步伐实现扩张。建设标准化产品和利用契约协议(如特许经营、委托管理等)经营方式是酒店业实现大规模快速扩张的基本条件。

从产品结构上看,酒店业的发展经历了“由奢入俭”、“由俭再入奢”两阶段。在第一阶段,酒店从奢侈品降为大众消费品,只用于接待外宾或社会名流的豪华酒店让位于针对普罗大众的有限服务型酒店。在第二阶段,随着国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酒店业“由俭再入奢”,经济型酒店追求转型升级,中高端酒店成为发展重点。

从市场结构上看,酒店业市场集中度逐步提升,这一点在中美酒店业尤其明显。一方面,特许经营、委托管理等经营模式的引入有利于酒店连锁扩张,提高了酒店的连锁化率;另一方面,酒店集团通过收购和实行多品牌战略,既完善旗下酒店产品的结构,也提高了酒店业市场集中度。

目前三国酒店业都走过大规模快速扩张阶段,进入产业结构优化阶段。美国酒店业作为一个拥有年历史的行业,市场规模经过十几年稳定、低速增长接近饱和,已进入行业成熟期。日本酒店业同样历史悠久,虽然市场集中度有限,但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中国酒店业发展不过40年,相比美日,中国酒店业进入整合优化阶段时间尚短,距离行业成熟还有较大空间。近年来随着新开店增速放缓,产品结构优化和竞争格局改善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2、成长烦恼:结构性过剩与成本压力

经过20年高速发展,中国酒店业拥有全球第一的客房规模,但收入规模却远远落后于美国。行业增速放缓的背后,是酒店产品结构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矛盾。成本压力下,经济型酒店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

2.1、困境一:我国酒店行业增量不增收

截至年末,中国、美国、日本住宿业客房数分别为//万间,同比增长8.3%/1.7%/3.1%。中国广袤的国土面积和巨大的人口基础,放大了商旅活动的酒店消费需求,不论是客房绝对数量还是同比增速都远超美日。

然而我国酒店规模优势在当下并没有有效转化为经营成果,年中、美、日酒店业收入分别为//亿美元。美国客房数量不到中国1/3,但收入却是中国的2倍。

2.2、困境二:以低价换市场的发展方式面临成本压力

年中、美、日酒店RevPAR分别为59/86/美元/间夜,平均房价低是导致中国落后美日的主要原因。8-年日本酒店RevPAR基本保持稳定;美国酒店RevPAR除受08年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短暂下跌外始终保持增长,增幅逐年缩小;而中国酒店RevPAR却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日本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价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美国酒店的出租率和平均房价自金融危机后持续回升,而中国酒店虽然出租率基本保持上升趋势,但平均房价却呈现下降趋势,且于9年一度出现大幅下降,经济型酒店占比提升是拉低行业均价的主要原因。

交通消费支出包括市内交通与城际交通,通常后者单趟出行费用较高且由于距离较远容易产生住宿需求。该指标可以反映居民出行对酒店需求的影响。-年日本交通消费额增长率为8.6%/0.4%/3.8%/1.8%。在需求不断扩大背景之下,日本酒店业供给稳步增加,使其出租率、平均房价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期美国交通消费额增长率为1.8%/4.8%/7.9%/2.9%,而-年美国酒店客房数供给增幅为1.7%/2.1%,需求增速高于供给增速,使得美国酒店业OCC、ADR、RevPAR节节攀升。

从交通消费总量来看,中美规模相当,作为成熟市场的美国对中国酒店规模具有参考意义。中国交通业营业额/年增长率为8.9%/3.0%,同期中国酒店客房数供给增幅为8.3%/4.1%。和需求增速相比,中国酒店业供给增速过快,供给量激增导致行业普遍降价以换取出租率。

酒店物业租赁合同通常是10/15年一签,根据双方合意租金每3-5年调增若干百分点。从经济型加盟店模型可以看出,在租金成本上涨45%(平均每年上涨4.5%)假设下,净利润率由12%下降至0%。若要维持原有利润率水平,日平均房价(ADR)至少提升25%以上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型中我们仅考虑了租金成本要素,并没有纳入人工、水电、物耗等成本变动,因此实际房价调整幅度应当更大。

3、成长选择:日本模式VS美国模式?

美国、日本作为成熟酒店业代表国家,行业集中度却大相径庭。对于亚洲国家而言,现代酒店属于“舶来品”。中国既有深厚传统酒店文化,也建立了现代酒店管理制度。通过比较,更加坚定了我们对行业连锁化率提升、产品结构升级趋势的判断,规模扩张潜力则存在于二三线城市之中。

3.1、日本酒店文化与我国迥异

日本住宿行业市场年CR15集中度仅16%,且较上年增幅微弱。中国增速最快,平均每年提升2-4个百分点。截至年末,中国住宿行业CR15为35%,与美国60%的市场集中度仍有不小的差距。

特殊的住宿产品结构导致日本市场集中度较低。根据日本观光厅的分类标准,日本住宿设施可以旅馆、酒店、简易宿所、团体宿所四大类,其中酒店又可以分为度假酒店、商务酒店、城市酒店三类。

旅馆:以日式结构及设备为主的住宿设施

酒店:提供西式结构及设备设施的住宿设施

度假酒店:酒店建设在旅游地和疗养地,主要以游客为对象

商务酒店:主要以出差商务人士为对象

城市酒店:除度假酒店、商务酒店以外都市地区的住宿设施

简易宿所:以多数人公用的构造及设备为主的设施,包括胶囊旅馆、民宿等

团体宿所:公司、团体的所属人员等特定人员住宿的营业场所,如会员住宿处、共济组合住宿处、青年招待所等

按酒店数计算,旅馆、简易宿所分别占日本所有住宿设施规模的30%/45.5%,而酒店仅占21%。尤其在著名旅游城市如冲绳、京都,日式传统风情的旅馆和以民宿为代表的简易宿所在数量上远超酒店,但是旅馆、简易宿所出租率较低。

日式旅馆、民宿、胶囊旅馆等其他住宿设施虽然规模有限,但是对酒店起到了显著的分流作用,尤其是日式旅馆不仅承担着住宿业的使命,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的载体。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旅馆之一,日式旅馆有其历史传统,已成为“第四消费社会”之下日本意识崛起的一个出口。日式旅馆代表着日本传统文化,是日本的骄傲之一。它主要继承了代代相传的家族经营模式,市场集中程度低。比如日本著名的传统日式旅馆俵屋、柊家,成立于/年,至今已经分别传承了11/6代人。

3.2、我国酒店产业整合借鉴了美国经验

连锁化扩张提升中美酒店业市场集中度。年中国酒店连锁化率为26%,而美国酒店连锁化率达到70%。轻资产运营模式、多品牌战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助力酒店集团实现连锁化扩张。

1)轻资产运营模式

对酒店管理集团而言,轻资产模式是实现连锁化扩张的主要模式。连锁酒店的经营模式分为重资产模式和轻资产模式,即直营模式和加盟模式。直营模式指酒店集团自持或租赁物业,使用集团旗下品牌自行经营管理的模式。目前绝大多数酒店集团的经营物业来自于租赁。加盟模式又可以分为特许经营和委托管理两类。两者都可以使用酒店集团的品牌、标识、广告推销、预定网络等,区别主要在于是否由酒店管理集团派驻管理人员替业主方经营酒店。

在美国,追求轻资产策略已经不是酒店业的一个新趋势,主要酒店集团都已摆脱传统自有物业经营模式,实现向加盟模式的转变。8年金融危机以后,希尔顿、凯悦、洲际、万豪等酒店集团以特许经营或委托管理方式运营的酒店数比例高达85%以上。而对于中国酒店而言,轻资产化经营仍是酒店业发展新趋势。以华住为例,9年华住集团的加盟率只有27%,经过最近十年的发展,酒店加盟率增长至88%,基本接近美国酒店集团发展水平。

轻资产模式不需要酒店集团投入大量初始资本,更有利于集团实现快速扩张。同样以华住为例,通过采用轻资产模式,华住酒店规模在9年至年之间快速扩大,酒店数、客房数的年均复合增速分别达37%、34%,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到年,华住拥有酒店家、客房53万间,从酒店家数上看占据中国酒店市场10%的份额。

2)多品牌战略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中美酒店集团常采用多品牌战略布局不同细分市场,从而巩固优势、争夺份额。美国经典豪华酒店集团代表如万豪在收购喜达屋后旗下品牌数达到30个,除在拥有传统优势的奢华、高端酒店市场布局外,也涉足中端酒店市场,至今布局8个品牌。高端连锁酒店代表温德姆则共拥有19个品牌,除5个经济型品牌、6个中端品牌外,也新进入高端和奢华酒店市场,分别布局了6个和1个品牌。

中国豪华酒店市场多被万豪、希尔顿等国际酒店集团占据,国内酒店的多品牌战略主要涉及经济型和中高端酒店,尤其主打中端酒店品牌。目前,锦江、华住、首旅旗下共有48/21/24个品牌,中端酒店品牌则分别有27/9/12个,占据总品牌数的56%/43%/50%。

日本酒店则更多专注于自己熟悉的领域,品牌少,起步晚。以日本知名的酒店集团大仓、星野、超级为例,旗下分别拥有3/5/1个品牌。大仓和星野凭借豪华饭店起家,至今品牌也仅布局于豪华和高端市场。相反,超级酒店作为中端连锁酒店品牌,专攻中端酒店市场,年至今没有创建新品牌拓展市场。每个酒店集团专注于自己的细分领域也使得日本酒店的市场集中度较低。

3)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自年美国REITs诞生以来,美国市场REITs发展成熟,并涉及寄宿类领域。REITs在汇集投资者资金后,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酒店物业投资,并交给酒店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投资综合收益90%以上分配给投资者。为保证收益率,REITs会选择与著名酒店集团合作,选择其连锁酒店品牌和酒店管理团队。以苹果酒店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AppleHospitalityREIT,APLE)为例,该公司投资组合中包括家万豪品牌酒店、家希尔顿品牌酒店、1家凯悦品牌酒店,仅2家独立酒店。客观上,REITs促进了酒店集团的连锁扩张。

酒店集团也会自建REITs。万豪发展为全球最大的酒店集团,核心就是采取了REITs模式。年,万豪将其业务拆分为两块:万豪地产和万豪国际,所有自持酒店资产剥离给万豪地产REITs,并进行资产证券化。万豪国际则保留酒店管理和经营业务。业务拆分后,分别采用重资产和轻资产模式的万豪地产和万豪国际产生了1+12的效果,两者构造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体系。

首先,万豪地产通过收购物业,持有资产;其次,对物业进行改造翻新、提升资产价值;第三,引入万豪国际进行资产运营,打造品牌价值;最后,将不良资产或不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物业出售,获得资金用以下一轮资产收购。万豪地产和万豪国际存在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REITs盘活资产,新建或改建酒店后与管理公司签订特许经营或委托管理协议,促进品牌扩张;另一方面,酒店管理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有利于REITs以后收购更优质的资产。

从轻资产运营模式、多品牌战略等方面可以发现,中国酒店业发展路径与美国有极大相似性,中国酒店加盟率、多品牌布局方向都在向美国靠近。年4月,中国公募REITs正式开始试点。虽然此次试点仅限于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底层资产,并不包括房地产、酒店类业务,但也为中国发展其他类型REITs打下基础,酒店集团存在向万豪房地产投资信托模式转型的可能。

酒店业收购迭起,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美国酒店业自90年代开始就出现收购潮。年后,中国酒店业也收购迭起。通过收购,酒店集团规模快速扩大。年,首旅以亿收购如家,获得如家家正运营酒店、家新开业酒店和家正筹建酒店。而在此之前,年末首旅仅有家酒店。同年锦江收购铂涛后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酒店集团。收购作为酒店集团实现多品牌战略的主要手段之一,有利于更快速地进行品牌布局,使集中度得到快速提升。

3.3、对比美日,我国连锁酒店的中高端产品占比极低

我国大部分酒店类住宿设施都属于低端设施。从档次分布来看,年经济型酒店、中档酒店、高档酒店、豪华酒店85%/9%/5%/1%,基本维持年结构占比。而日本的经济型酒店主要以简易宿所和团体宿所形式出现,年占日本总住宿设施数的44%。即使和日本相比,中国酒店的档次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连锁酒店集团最有机会进行酒店结构升级。年我国中端、豪华型酒店连锁化率提升显著,基数最大的经济型酒店连锁化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高档次酒店要求更高的固定成本投入和更成熟的管理能力,这有利于连锁酒店集团发挥规模优势和品牌溢价,构筑护城河,提高市场进入壁垒。在豪华酒店市场基本被国际酒店巨头占据的情况之下,靠经济型酒店起家的中国连锁酒店集团在中高端酒店中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对中国连锁酒店集团来说,推动旗下经济型酒店结构升级、提高中高端酒店占比是大势所趋。随着中国中产阶层的崛起,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提高,市场整体迎来消费升级,对中端酒店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连锁中端酒店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年,中端连锁酒店客房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42%,高于同期经济型连锁酒店客房增速,中端酒店占比从8%上升到17%

但相比美日,中国连锁酒店的中高端酒店占比仍较低。根据年华住、锦江、首旅酒店公司公告,三大集团的中高端酒店占比分别为32%/33%/18%,而经济型酒店占比为68%/67%/75%。同期日本连锁酒店客房中,中端酒店客房数达到37万间,占比高达81%;经济型酒店客房数仅1.5万间,占比3%。美国连锁酒店客房中,中端酒店客房数万间,占比39%,高档酒店客房数万间,占比37%,中高档联合占比76%;经济型酒店客房数仅76万间,占比20%。可以预计,未来中国连锁酒店中,中高端酒店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向美日水平靠近。

3.4、中美酒店空间分布与地区GDP呈高度正相关

作为岛国日本国土面积较小,加之岛内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日本本土住宿市场规模较小、潜力有限。泡沫经济后,日本为走出经济低迷开始实施“观光立国”战略计划。7-年,日本入境旅游人数从.6万人次增加到.2万人次,年均复合增长率12%,日本酒店主要面向外来旅游者。根据日本观光厅的统计,7年接待出于旅游目的的住宿者多于50%的酒店占日本全国酒店数的60%,到年这一数字上升为71%。

日本住宿业大多分布在知名旅游地。从都道府县一级行*区来看,年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东京都,其酒店数量仅排名全日第九。为筹办东京奥运会短短两年内东京酒店数迅速增加,但截至年其酒店数依旧排名第四,不及重点旅游地区冲绳、京都、长野。日本地方住宿业规模与GDP成负相关,以TOP10都道府县为样本,-年期间住宿业设施数与地方GDP的相关系数为-0.26。-年酒店数TOP10都道府县所有设施数在日占比从44.8%上升到46.7%,表明日本住宿业在空间上进一步集聚。

与日本相反,年,在美国酒客房数最多的十个州分别是加利福尼亚州、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纽约州、内华达州、乔治亚州、伊利诺伊州、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其拥有的客房数占美国酒店业总客房数的51.1%,GDP占美国总GDP的56.91%。酒店空间分布与地区GDP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可达0.81。

中国酒店业空间分布与美国具有相似性。以城市为单位,年中国酒店客房数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成都、西安、深圳、杭州、武汉和长沙。酒店空间分布和地区GDP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4。-年,TOP10城市拥有酒店数占全国总酒店数比重从19.56%下降到19.30%,客房数比重从22.80%下降到22.09%,表明中国酒店业布局在空间上呈现分散趋势。

其中,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酒店数增幅为3%/5%/-1%/4%,客房数增幅为-1%/5%/1%/5%,均小于全国平均水平8%/9%,北京的酒店客房规模甚至出现缩小。武汉、杭州、重庆、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增速较快,酒店数和客房数增速都在10%左右,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一线城市酒店已进入存量竞争时代,酒店和客房规模接近饱和,未来中国酒店业表扩张的机会存在二三线城市之中。

4、成长经验:美日酒店发展给我国的启示

经济泡沫让日本错过了海外扩张机遇,中国酒店龙头集团已经拉开了海外并购序幕,相继登陆法国、德国等市场,并通过将高端酒店品牌反输国内,促进国内酒店结构转型升级。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OTA竞争者,自有渠道与会员体系是酒店集团无形护城河,可喜的是,我国酒店龙头在会员体系建设上已实现了后来居上。

4.1、经济泡沫导致日本错失海外酒店布局良机

美国酒店龙头集团如万豪、希尔顿、温德姆、凯悦目前均已实现全球化布局。年按零售额口径计算,万豪、希尔顿、温德姆、凯悦在中国酒店市场中的份额分别达到3.7%、2.1%、1.9%、1%,排名第三、六、七、十三。

对美国酒店龙头集团而言,全球化布局仍在进行中,通过契约协议或直接投资等方式,酒店集团继续扩张。以凯悦和温德姆酒店集团为例,-年旗下国际酒店数、客房数年均复合增速分别为12%/21%、7%/15%,国际酒店数、客房数占比逐年上升,达到27%/19%、31%/24%。

日本则没有诞生美国这样的全球性酒店集团。除豪华酒店集团大仓日航外,其他日本酒店集团海外布局酒店数都不超过旗下酒店数的15%。全球化酒店集团不仅依靠优质的服务,更依赖于高效率、标准化的产品。日本住宿业市场潜力有限,较小的市场规模使得日本酒店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海外扩张成本较高。当美国酒店集团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时,日本酒店正经历着泡沫经济和长达十年萧条,本身自顾不暇、举步维艰,也错过了全球布局、与美国酒店竞争的最佳时机。

我国酒店龙头集团目前仍以国内业务为主。截至年,锦江、首旅、华住三大酒店集团中,仅锦江集团能在美国酒店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占据了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十。收购是中国酒店集团“走出去”的重要手段。收购国际成熟高端酒店品牌,既有利于酒店集团打入他国市场,又可以将高端酒店品牌反输国内,促进国内酒店结构转型升级。年,华住以7亿欧元收购德意志酒店集团%股权。年伊始,华住又表示将与香港券商华盛证券设立“华盛华住酒店独立组合基金”,专门用来收购日本酒店业务。面对美国酒店市场太过成熟的挑战,通过收购进*欧洲和日本市场是中国酒店集团全球化战略实施的方向。

4.2、自有渠道、会员体系可以有效对冲OTA分流

酒店的销售渠道可分为直销渠道和分销渠道。直销渠道指通过酒店自有的预订管理系统进行销售,包括酒店预订部、CRO中央预定办公室和酒店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美日酒店行业市场空间比较研究与投资策略